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6:01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现代公司制度的最大成功与创新之处就在于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然而随着两权分离的深入,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愈发困扰着公司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逐渐意识到管理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时需要约束与激励双管齐下,股权激励机制开始运用到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而且股权激励机制确实产生了正面的效果。但是没有一种制度的优越性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的制度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产生并发挥着作用,股权激励机制也不例外。一系列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财务丑闻的曝光引发了人们的反思,虽然我们不能把曝光的财务丑闻都归因于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但是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的不合理难辞其咎。我国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时间较短,加上我国相关方面制度的不足,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对于股权激励计划收益的期望,对公司的盈余进行肆意管理的现象严重。股权激励机制到底会不会影响公司的盈余,如果影响的话,具体是通过哪些因素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说明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结论并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仅从激励强度角度研究二者的关系,全面度和深入度不够,因此本文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立足于股权激励计划的方案设计,从激励强度、激励模式以及业绩考核条件三个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接着,文章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分别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二者关系分析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了2010年-2014年五年间沪、深两市A股中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个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限制性股票模式下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比股票期权模式下的盈余管理程度高,股权激励计划中的业绩考核条件水平越高的话,盈余管理水平就会越高。最后,本文对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可以对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盈余管理 激励强度 激励模式 业绩考核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5;F832.5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24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4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20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4-17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7-20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20-23
- 1.3.1 研究方法20-21
- 1.3.2 研究内容21-23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23-24
- 1.4.1 本文的创新23
- 1.4.2 本文的不足23-24
- 第2章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概述及关系的理论分析24-37
- 2.1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概述24-31
- 2.1.1 股权激励概述24-27
- 2.1.2 盈余管理概述27-31
- 2.2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基础31-33
- 2.2.1 委托代理理论31-32
- 2.2.2 博弈论32
- 2.2.3 人力资本理论32-33
- 2.3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分析33-37
- 2.3.1 股权激励计划本身的因素诱发盈余管理34-35
- 2.3.2 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诱发盈余管理35-37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案的设计37-43
- 3.1 样本的来源与选择37-38
- 3.1.1 样本的来源37
- 3.1.2 样本的选择37-38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38-39
- 3.3 变量的设计与模型的建立39-43
- 3.3.1 被解释变量的设计39-40
- 3.3.2 解释变量的设计40-41
- 3.3.3 控制变量的设计41-42
- 3.3.4 模型的建立42-43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及分析结果43-52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43-47
- 4.2 相关性分析47-48
- 4.3 回归分析48-52
- 4.3.1 假设1实证结果与分析48-49
- 4.3.2 假设2实证结果与分析49-50
- 4.3.3 假设3实证结果与分析50-52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52-57
- 5.1 研究结论52-53
- 5.2 相关建议53-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远;毛淑珍;乐国林;;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2 韩葱慧;胡国柳;;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刘华;郑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自主创新的视角[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12期
4 李垣;郭海;弋亚群;刘益;;股权集中度影响产品创新与学习导向[J];新财经;2011年08期
5 石劲磊;中外券商股权结构比较研究[J];贵州商专学报;2001年04期
6 张华,鄢华;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郑德s,
本文编号:841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84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