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物期权法的矿区生态补偿额核算研究——以湖南花垣锰矿区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实物期权法的矿区生态补偿额核算研究——以湖南花垣锰矿区为例
【摘要】:确定补偿资标准是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关键,也是难点。实物期权二叉树模型能比较精确地计算出项目预期收益,而项目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差额就是生态补偿额中的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此模型对湖南花垣县生态补偿额度中发展机会成本的年补偿额进行核算得知,目前矿区生态补偿额的征收标准过低,远远不能满足生态补偿的要求,因此,国家应增加生态补偿资金的拨付或加大税费征收力度,以达到对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合理利用。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吉首大学商学院;张家界市委党校;
【关键词】: 实物期权二叉树模型 生态补偿 发展机会成本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Y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A790114)
【分类号】:F426.1;F2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生态补偿机制是调整损害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手段,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成本内部化,促使资源环境的利用者支付相应的补偿费用,解决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矿区居民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旭;;农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及模糊实物期权双重视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阮利民;曹国华;谢忠;;矿产资源限制性开发补偿测算的实物期权分析[J];管理世界;2011年10期
3 曹国华;王小亮;阮利民;;实物期权法在生态补偿额测定中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3期
4 汤吉军;;生态环境资源定价与补偿机制设计:一种实物期权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丹璐;;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policy and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industry pollution control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2年02期
2 张婕;钱炜;王济干;;实物期权在流域生态补偿机会成本测算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2期
3 张凌;;基于延迟实物期权的不确定条件下矿业投资项目评价[J];管理现代化;2013年03期
4 吕翠苹;次旦央宗;;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供给现状及财政政策建议[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年01期
5 张娟;陈万江;;农村土地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SPV的设立问题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年02期
6 何江鸿;;存在于税收行为中的实物期权的特征、价值及作用[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年01期
7 李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资产专用性视野[J];人民论坛;2013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敬毅;赵国浩;;基于LSMC模型的煤炭资源价值定价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王兆林;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行为研究:重庆的实证[D];西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一帆;;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社会保障——兼论构建复合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J];财经科学;2008年04期
2 宗臻铃,欧名豪,董元华,杨林章;长江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机制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3 付时鸣,王勇;征地补偿标准的实物期权分析[J];当代财经;2005年11期
4 叶剑平;丰雷;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0年01期
5 周婷,李晓耿;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机制[J];国土经济;2004年03期
6 欧阳慧;;完善石油资源开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补偿体系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17期
7 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8 廖作鸿,彭会清,李晓昭;基于期权理论的矿产品价格行为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9 张慧芳;;我国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和标准的探讨[J];理论前沿;2007年11期
10 杨富堂;;交易视角下农地征收的线性补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蕾;李峰;燕丽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内涵探析[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徐田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7期
3 曹秀丽;王莉;李刚;;对河南省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探析[J];中国矿业;2008年09期
4 吴文盛;孟立贤;;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05期
5 于海峰;;辽宁少数民族自治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理论界;2010年07期
6 贺红艳;;对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新疆财经;2010年01期
7 于鲁冀;朱桂香;樊万选;;构建河南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河南科学;2009年09期
8 樊万选;;论河南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J];生态经济;2010年07期
9 闵苹;马智胜;;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以铀矿开发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10 李少勇;;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补偿机制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颂;;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探讨[A];2009全国非金属矿产资源与勘察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卫国佳;刘鸿飞;张影;;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王志刚;;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问题与解决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古德生;;对西部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秦超;杜崇;郭微微;宋雅珊;;关于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6 孔小莉;张华钢;;构建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李俊梅;吴兆录;费宇;;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萨础日娜;;管理学视角下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问题探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9 杜秋萍;;船舶生态补偿机制初探[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蒋良勇;邹冬生;胡长青;李林;;从系统的高度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乔素华 吴国庆;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在石嘴山举行[N];华兴时报;2009年
2 张年亮 舒方静 骆盈盈;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获新进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N];人民政协报;2003年
4 记者 孙锦;为合法建筑搬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N];深圳特区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孙长岩;生态补偿机制何时到位[N];联合日报;2008年
6 记者王颖春;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州府办;尽快建立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N];阿坝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盎;建立实施生态补偿机制[N];西部时报;2009年
9 记者 胡少华 通讯员 李淑贞;黄委夏委学术会议研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N];黄河报;2009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芳 闫艳 记者 高杰;苏州创风景区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环境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接玉梅;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2 贾欣;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汪霞;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蒋丹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常亮;基于准市场的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邵长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崔娜;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税费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曹明;矿产资源开发有序状态演化与制度变迁[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王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合理性边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乐;湖南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芳;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胡军;基于生态补偿机制陕南小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易惠明;我国农村征地生态补偿机制探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建伟;转型期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封雅卓;河北省平山县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蒋敏;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舒涵;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安排[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何芳;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孙建丽;苏州市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887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88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