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倡议 切入点:民心相通 出处:《兰州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创造性形成的、全方位推进中国与欧亚非各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一种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多边跨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其致力于欧亚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欧亚非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欧亚非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欧亚非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首次在国际社会提出的宏大区域合作倡议,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并获得了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存在诸多疑虑和误解,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也始终夹杂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这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可以说,疑虑与不信任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如何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与深厚的社会民意基础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成败的关键。面对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误解和责难,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改变国际公众心目中一国国家形象定位、培养国际公众对一国的好感、对该国国家利益的理解以及对其政策的支持的外交努力,应该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调动国内各类政府行为体与非政府行为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和实施以传播丝路文化、传递丝路友谊、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为内涵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全面、准确、鲜活地展示、宣介和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以增进“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与外部环境、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以及赢得更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支持者。本文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结合中西方公共外交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历史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战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构成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新命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集中阐释了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论,从基本概念、特点功能、发展历程与发展动力等方面对公共外交的相关概念范畴以及兴起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理论维度、理论范式、构成要素与运行等方面对公共外交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第二章主要概述了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提出背景和战略意义,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概述与展望的基础上,提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对于营造“一带一路”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夯实“一带一路”社会民意基础、应对和缓解中国崛起困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三章主要从主体对象、战略内涵、目标任务、核心理念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相关概念范畴进行了界定和说明;第四章主要从现实基础、挑战障碍和影响因素三方面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施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明确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所拥有的资源与优势以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第五章主要结合“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目标任务、实施对象、实施环境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探讨,包括明确“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体制架构、确定“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策略安排、选择“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开展形式、制定“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体系;第六章主要探寻了“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包括构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体系、丰富“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公关模式、拓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交流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政策布局、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机制建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瑞红;;“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在东南亚地区的互动发展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09期
2 唐小松;张自楚;;中国对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J];教学与研究;2016年06期
3 李自国;;“一带一路”愿景下民心相通的交融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4 沈雁昕;;2015年境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评述[J];红旗文稿;2016年01期
5 仇华飞;;美国学者视角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构想[J];国外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6 郭宪纲;姜志达;;“民心相通”:认知误区与推进思路——试论“一带一路”建设之思想认识[J];和平与发展;2015年05期
7 裴勇;;发挥宗教优势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宗教;2015年06期
8 王秋彬;;开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5年06期
9 刘德斌;;公共外交时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10 张弛;;“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构建中阿公共外交体系初探[J];回族研究;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韩光明;;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特点分析[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2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王义桅;;中国公共外交的三重使命[A];公共外交通讯2010年春季号(创刊号)[C];2010年
,本文编号:1607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60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