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初探——以生态旅游建设为视角
本文选题:生态旅游建设设 切入点:耦合发展 出处:《企业经济》2015年04期
【摘要】:以生态旅游建设为视角,构建鄱阳湖区域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同理论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鄱阳湖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域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程度均较高,但其协调程度较低,主要集中在失调衰退型、过渡类型和基本协调型;各年份所隶属的耦合协调类型也不尽相同。从环境与经济关系看,2001-2011年这11年间鄱阳湖区域前期集中于经济滞后型,中后期集中于环境滞后型。基于生态旅游建设视角提出的环境调控对策建议为: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复合型生态经济经济;构建生态旅游产业生态预警机制,促进生态保护常态化;激励社区参与,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渠道;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营造寓教于游的大氛围。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ourism construc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oyang Lak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of coordination theory is use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Poyang Lake i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of Poyang Lake is high, bu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s low, whic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type of imbalance and recession. The transition type and the basic coordination typ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types belonging to each year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e Prophase of Poyang Lake region concentrated on the economic lag type during the 11 years from 2001 to 2011.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ourism construction are as follows: optimizing the economic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ing the compound eco-economy with ecotourism as the main body;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ecotourism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o encourag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perfect diversified channel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teaching in tourism.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生态经济建设与鄱阳湖生态耦合机制及调适研究”(批准号批准号:11YJ03)
【分类号】:X22;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eganEplerWood,李弗兰;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2年Z2期
2 WolfgangStrasdas,李弗兰;生态旅游的开发合作[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2年Z2期
3 PohPohWong,徐鹏;东南亚沿海生态旅游的趋势[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2年Z2期
4 胡小;谁来保护生态旅游地的生态[J];环境导报;2003年15期
5 ;生态旅游[J];环境导报;2003年15期
6 张蓝青;纵论青海湖区的生态旅游[J];青海环境;2003年01期
7 本刊编辑部 ,旭阳;生态旅游:我们准备好了吗?[J];环境教育;2005年06期
8 张壬午;生态旅游与开发农业生态旅游[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年03期
9 李兴平;;略论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黄韬;;迷途中的反思[J];环境;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芙蓉;;福建省生态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封毅;封钦;;发展贵州生态旅游 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李乐京;;重视生态旅游,促进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朱苹;;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的探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安娜;;生态旅游的内涵——以自然为基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敦荣;王红霞;刘英;;生态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概念[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李晔;;基于泛化现象的生态旅游分类[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范忠勇;陈苍松;;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助金;;建设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必须坚持水土保持工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石标;生态旅游 走出误区[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郑阳;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N];中国旅游报;2002年
3 ;国外生态旅游管理与文化介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4 贾鹤鹏;北极生态旅游兴旺环境保护堪忧[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杨冬松;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玫;生态旅游家园的呼唤[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曹新军 王建国;湖滨生态旅游城魅力初显[N];中国旅游报;2003年
8 曹新向;用景观生态理念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年
9 刘小龙;如何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农业[N];中国旅游报;2004年
10 杨登保 闫静霞;宁夏生态旅游:在生态脆弱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晓晶;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时空演变及提升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5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于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苏萤雪;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方向及基于环境伦理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10 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佳峰;我国农耕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价值探讨与发展模式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张小舟;生态旅游协作与管治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曼曼;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颜颖;丰宁生态旅游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石丽;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D];新疆大学;2009年
7 于笑云;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雷明辉;县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孙秉明;临朐县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袁丽;湖南省生态旅游标准构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7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65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