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居民生活质量与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3 04:34

  本文选题:城镇化 + 居民生活质量 ; 参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8期


【摘要】:以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协调模型得到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并利用GIS对其空间可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5年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平均值处于中度失调阶段,2014年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2)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高协调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省会等主要城市;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由东部沿海零散状分布演化为东部沿海自北向南完全汇合的带状分布。(3)从空间集聚性来看,H-H类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L—L类型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甘肃三省。(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消费水平、信息化水平、投资、区域经济水平对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其形成了制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resident quality of life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coordination model in 284 cities of China. The spatial visualization is made by GI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patial metrolog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sident quality of life in 2005 is in a moderate misalignment stage, and in 2014,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sident quality of life is not 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e high coordination area is mainly located in Beijing. In Shanghai, Guangzhou, Shenzhen and the provincial capitals, the areas with higher degree of coordination have evolved from scattered distribution in the eastern coast to zonal distribution of complete confluence 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in term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H-H typ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L-L type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Guizhou and Gansu provinces. The results of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show that the consumption level, the information level, the investment level, The regional economic level promote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but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restricts it.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7105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编号:20106203110002)
【分类号】: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引;杨庆媛;闵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6年05期

2 马卫;白永平;张雍华;周鹏;牛宗斌;冯海红;;2002—2011年中国新型城市化空间格局与收敛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02期

3 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年02期

4 贾琦;运迎霞;尹泽凯;;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08期

5 曾文;张小林;向梨丽;李红波;朱彬;;江苏省县域城市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经济学解析[J];经济地理;2014年07期

6 王芳;高晓路;;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4年07期

7 雷潇雨;龚六堂;;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年06期

8 张亮;赵雪雁;张胜武;李定;侯彩霞;;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4年04期

9 宋伟轩;白彩全;廖文强;周瑞;;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10 郭月婷;徐建刚;;基于模糊物元的淮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白永平;乔富伟;汪凡;陈志杰;;居民生活质量与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8期

2 周瑞瑞;米文宝;李俊杰;杨瑞;;宁夏县域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空间分异及解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7期

3 王国霞;刘婷;;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7期

4 郑圆;杨会杰;;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年07期

5 肖云梅;刘琼;童述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株潭地区农村物流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7年07期

6 韩瑾;;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04期

7 许辉云;郑涵丹;伍蕾;;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六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8 杨璐源;王建廷;;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9 刘超;黄克红;丁镭;卢丽雯;曾克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以贵州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12期

10 吴嘉惠;吴克宁;李晨曦;刘欢;王思懿;马春光;;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差异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引;杨庆媛;李闯;杨孟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2 李涛;廖和平;杨伟;庄伟;时仅;;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J];经济地理;2015年05期

3 曹飞;;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仿真与提升[J];财经科学;2014年12期

4 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09期

5 陈忠暖;高权;王帅;;中国省际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4年06期

6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年06期

7 陆大道;贾绍凤;白永平;;中国北方地区用水进入低增长和微增长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地理研究;2014年02期

8 宋伟轩;陈雯;彭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收入格局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9 陆大道;;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10 郭月婷;徐建刚;;基于模糊物元的淮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成义;;基于推演的航空多项目协调度评定技术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2 刘志亭;孙福平;;基于3E协调度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李松;邸彦彪;;灰色关联度用于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评价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李尊实;张炜熙;高铭杉;;区域发展协调度评价[J];经济论坛;2006年12期

5 陈黎明;邓玲玲;;我国3E系统协调度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年16期

6 周吉;;中部六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分析[J];科技广场;2013年03期

7 王莹莹;孟令辉;耿英杰;魏森;;山东省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理论观察;2013年08期

8 李文忠;游斌;;天津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度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4年04期

9 杨世琦;杨正礼;高旺盛;;不同协调函数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影响分析——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2期

10 肖智;何属宴;王昌海;;区域经济——投资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孙磊;;以“政府间协调度”替代“企业满意度”考核指标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燕红;胡星;潘兆宇;张成智;田高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3 曾福生;吴雄周;;城乡发展协调度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4 王燕军;;陕西省能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雷仲敏;邓玉勇;刘志亭;邱立新;孙福平;王小兵;李长胜;;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能源结构优化选择[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刘湘源;李小玲;陈瑛;;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系统设计[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安和平;赵栋昌;王君莉;邹波;;贵州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初步探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长春;生态足迹视角下的保护区生态—经济协调度评估[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杨保华;江西省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计量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杨冬艳;贵州省能源消费、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年

4 曲丹婷;民族八省区城镇化、产业化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定量分析及趋势预测[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吉;中部六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81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881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6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