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31 15:39
【摘要】:世界上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建立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构建的协调度模型测度了中国1995-2010年间科技创新系统和低碳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样本期间,我国科技创新系统和低碳经济系统协调度正在不断提高,两个系统呈现出互相推动和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对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两个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研究,可以为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hows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can better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low carbon economy system,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measures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low carbon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0 through the built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low carbon economy system is improving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 and the two systems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low carbon economy, we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404707;71272242)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项目(132400410204) 河南省社科规划办基金项目(2013BJJ081) 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F124.5;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2期

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3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4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5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7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8 李海东;陈建欣;;基于SE-DEA模型的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陈基纯;陈忠暖;;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10 魏键;周石鹏;;我国区域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协调度研究[J];保险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芳;段汉明;张婷;;高密度城镇经济与绿洲生态协调发展趋势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10 吴文恒;朱虹颖;;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变特征:1985-2011[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肖彦;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秦湘灵;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杨志梁;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浙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6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通;都市圈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烨;周绍东;;技术创新、回报效应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2 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3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4 ;笔谈: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5 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6期

6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7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8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9 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10 李芹芳;钱文君;陈玮;许晓婷;程晓;;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然;上海能源预测模型及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健;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J];中国信息导报;2002年08期

2 白春礼;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与新世纪中国科技创新能力[J];党建;2003年09期

3 赵克;影响中国科技创新需求的障碍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5年05期

4 徐清海;;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意义[J];特区经济;2007年02期

5 陈世伟;;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6 王东京;;王东京:什么在妨碍着创新[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年12期

7 李云鹤;李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演变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1期

8 ;高交会:十一年成推动中国科技创新重要引擎[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23期

9 李木子;樊蕊;;全球创新资源利用中的中国科技创新道路[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项海帆;;中国科技创新的障碍[J];科技导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万超;;中国科技创新模式的转换与创新[A];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巍巍;诺奖得主眼中的中国科技创新[N];科技日报;2011年

2 科学媒介中心执行主任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格兰公公事物学院在读博士生 贾鹤鹏;中国科技创新还缺什么?[N];北京科技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陈磊 张显峰;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自信和底气[N];科技日报;2012年

4 本报评论员;打造中国科技创新“升级版”[N];科技日报;2013年

5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玄兆辉 宋卫国;从主要数据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N];科技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王春 实习生 钱洛滢;助力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成长[N];科技日报;2014年

7 记者 孙晨;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创新中坚力量[N];商务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陶世安;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增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记者 韩庆s

本文编号:2156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156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8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