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3 22:33
  陕北多沙粗沙区作为黄河中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和国家新兴能源重化工基地,倍受人们关注。该区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最主要的一部分,面积是总面积(7.8万km2)的55.4%,年产粗泥沙1.8亿t,占总量的56.42%。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且使整个人居环境出现危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植被有了较快恢复,但也使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失业;地方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区域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然而强烈的人为作用又使新的水土流失源增加。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该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何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是水土保持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的共同课题。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半定位观测、文献整理和大量数据的分析,借助GPS、RS、GIS技术,应用优选法和目标管理等方法,对该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等,对该区进行了生态分区,然后根据区域特征提出了分区治理和开发方略。该项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所创新,特别注重了应用措施...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陕北多沙粗沙区范围图

示意图,水毁,山村,绥德


滑塌78处,形成L壤侵蚀量(重力侵蚀)很大,千众方米,甚至更多。陕北大柳塔,是一个新矿区城计了个较大的开采井川,其面积达131.54km2。1995,发现川i井!一1(在该镇街道附近)2.5一3km的主和塌陷,比发展迅速,由不1995年的塌陷面积0.87发展到1998年6月己达到塌陷133.3hmZ最大沉陷达水位卜降,部分地段植被成片枯萎、死亡,促进了风价舌动起来。了农村水_1:流失新动向后的农村,的确如liI=J后春笋,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个农村户屋修建热。在此后的二十一多年中儿乎侮家侮建、改建或新建。据对139个村的500多户农民调代,农村住户新修住房率达到95%以上,人均新建住窑动土280m3计算,仅修窑一项动土7xIO8m3土量。济

岔洞


’l〕侵蚀模数心t/k二2)土地类型图2.4陕北二个定点观测站二种不同十地类烈土壤侵蚀状况图(3))发弃了碑洞的塌陷在95%以_卜修建了新房的农民’l’l中,大约有15%的老房子还在住人,20%左石‘的地方被用来放置杂物,l了一工绝大部分的旧窑洞都被废弃(见图2.3)。有的己经塌陷。榆阳区负补l丁乡J三庄有一院塌陷有地方,仅一次塌陷的土石方就达到30立方米以图2.4榆阳Ix.十几泼弃岔洞的塌陌不怠图_L:。(见表24)2.4.3_「矿企业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西部人)1’发和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为陕北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_卜业在地方国民经济明显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同时工矿企业也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源。一是工业企业兴建时大量移到了土石方。据统计2001年仅榆林共有大中小矿山企业121家,砖瓦厂‘67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沟壑区坝地防洪保收有关技术研究[J]. 裴新富,甘枝茂,桑广书,刘啸,岳大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02)
[2]黄土高原城市化过程对水土保持的影响[J]. 刘啸,甘枝茂.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3]植被覆盖度和综合治理对纸坊沟流域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英文)[J]. 张兴昌,邵明安.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10)
[4]土地覆被对黄河中游流域泥沙产生的影响[J]. 卢金发,黄秀华.  地理研究. 2003(05)
[5]关于西部大开发中环境问题的点滴思考——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的初步调查[J]. 李生京,马正学.  甘肃农业. 2003(08)
[6]浅议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与退耕政策[J]. 旭东耀.  国土经济. 2003(09)
[7]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牧场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引种适宜性评价[J]. 胡建忠.  草业科学. 2003(08)
[8]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以纸坊沟为例[J]. 董孝斌,高旺盛.  草业学报. 2003(04)
[9]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讨论[J]. 王晗生,刘文兆,李凤民.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8)
[10]黄土高原植物群落生态关系研究[J]. 李斌,张金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04)



本文编号:3017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017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3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