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重庆市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02:17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物流业 区域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法 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中的新型服务部门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物流作为生产和消费的连接点,涉及领域广、就业人数多,对促进生产、拉动消费起着巨大作用。在国际上已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被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状况的重要衡量标志。我国物流业发展相对落后,国内对于物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专注于全国整体水平以及东部地区,对重庆市的相关研究不足。本文首先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重庆市2007年与2010年的价值型投入产出流量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物流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最高,说明物流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能力最大。与2007年相比,2010年重庆市物流业对第一产业的关联度要小于对第二、三产业的关联度。其中,对第三产业拉动能力有显著的提升,关联度的结构与重庆市整体产业结构状况相互一致。在2010年,重庆市物流产业对其他三次产业的依赖程度均有所提高,就增长幅度而言,第二产业最高,这是由于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相比其他产业部门对于物流业的初始投入较多。从2010年重庆市42个部门中的物流业带动力系数分析表明重庆市物流业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对整体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总体还不强。结论虽然表明出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程度较高,但由于物流业具有基础产业与瓶颈产业的属性,在特定情况下会限制区域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重庆市政府在制定经济规划时应当充分考察物流业对于本市整体经济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各部门间的联系,从而科学合理的加大对于物流产业的投入。本文随后运用时间序列的方法对1985至2013年间重庆市物流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从市场规模、物流供给以及物流需求方面来构建代表物流业水平的主要三个变量。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整体回归中,考虑到投入产出分析法得出金融业部门与物流业的高关联度的结论以及金融业的发展长期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引入了金融发展(fir)这一指标作为方程中的控制变量。依照时间序列逻辑,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来验证变量之间的平稳性,发现五个研究变量间均是同阶单整。重庆市区生产总值(gdp),物流业增加值(lpv)、运输线路总里程(ltr)、货运周转量(ftk)以及金融发展(fir)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联系。协整方程的系数表明了重庆市物流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运输线路总里程(ltr)这一指标抑制了重庆市经济的增长,造成抑制的原因是由于在对重庆地区运输线路的投入成本高于产出收益。物流业增加值(lpv)、货运周转量(ftk)以及金融发展(fir)均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其中物流业增加值(lpv)相关系数最大,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金融发展(fir)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效果较大,存在长期的正向促进作用,货运周转量(ftk)影响系数较小,推动经济发展的程度较弱,原因是由于目前重庆市的物流产业尚未形成对整个经济的规模带动效应,这一结果也反映出重庆区域在长期内对于货运周转量的需求不高。文章进一步构建误差修正模型,从反应出的短期关系来看:运输线路总里程(ltr)的短期波动对于GDP的增长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其原因是由于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而社会在对于运输线路总里程(ltr)中的建设投入一方面正是通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传导效应机制影响来实现的。相比而言,物流业增加值(lpv)、货运周转量(ftk)以及金融发展(fir)在短期内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原因是这两者存在时滞性,只有在长期中才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看来,物流业对于重庆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重庆市的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未来对于物流业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其中工业、建筑业和金融业与物流业的相关程度大,对于重庆市物流业的发展应该着重于对于交通运输线路的基础建设以及货运周转量的效率提升。重庆市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对于带动周边地区的轴点城市的作用是巨大的,物流业在对于重庆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要素流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物流业 区域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法 时间序列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F259.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总论10-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7
  • 1.2.1 国外文献12-14
  • 1.2.2 国内文献14-16
  • 1.2.3 文献评述16-17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20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18-20
  • 1.3.3 技术路线20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20-22
  • 1.4.1 研究创新20
  • 1.4.2 研究不足20-22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2-30
  • 2.1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概念界定22-23
  • 2.1.1 物流业的基本概念界定22
  • 2.1.2 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界定22-23
  • 2.2 相关理论回顾23-26
  • 2.2.1 物流业发展相关理论23-24
  • 2.2.2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24-26
  • 2.3 物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26-30
  • 2.3.1 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26-27
  • 2.3.2 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27-30
  • 第3章 重庆市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30-38
  • 3.1 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30-34
  • 3.1.1 基础设施状况30-31
  • 3.1.2 货运量与货运周转量31-32
  • 3.1.3 物流产业与GDP的规模32-34
  • 3.2 重庆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34-38
  • 3.2.1 生产总值34-35
  • 3.2.2 产业结构基本概况35
  • 3.2.3 物流业促进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35-38
  • 第4章 基于投入产出法重庆市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38-48
  • 4.1 重庆市物流业对经济增长关联情况38-43
  • 4.1.1 物流业与各部门的直接与完全消耗系数38-41
  • 4.1.2 物流业与各部门的直接与完全分配系数41-43
  • 4.2 物流业对重庆市经济推动影响43-46
  • 4.2.1 物流业与各部门的带动力与与带动系数44-45
  • 4.2.2 物流业与各部门的推动力与推动力系数45-46
  • 4.3 本章小结46-48
  • 第5章 重庆市物流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计量48-56
  • 5.1 指标及模型构建48-50
  • 5.1.1 指标的选取48-49
  • 5.1.2 模型的构建49-50
  • 5.2 实证分析50-55
  • 5.2.1 实证思路及方法50
  • 5.2.2 平稳性检验50-52
  • 5.2.3 协整检验52-54
  • 5.2.4 误差修正模型54-55
  • 5.3 本章小结55-56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56-60
  • 6.1 主要结论56-57
  • 6.2 政策建议57-60
  • 6.2.1 加强物流金融的发展57
  • 6.2.2 提高物流基础建设水平57-58
  • 6.2.3 制定合理的物流规划与布局58
  • 6.2.4 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视与培养58-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2003年02期

2 黄惠良;;智慧物流:需要大格局、大平台[J];中国信息界;2014年02期

3 ;加强领导 搞好协调 推进物流试点工作[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06期

4 吴莺莺;从现代物流的发展看上海港物流建设[J];中国港口;2000年10期

5 潘阿虎;德国的现代物流[J];浦东开发;2000年02期

6 顾永全;加速物流建设 迎接“入世”到来[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0年05期

7 梁小平;物流市场浅析与对策[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0年06期

8 姜超峰;欧日物流观感[J];中国储运;2001年03期

9 杭中茂;加快发展无锡现代物流业势在必行[J];江苏商论;2002年03期

10 刘玉坤,张晓萍,黄天佑,赵斌;企业物流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J];中国物资流通;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莉;卢宝亮;杨西龙;;21世纪中国西部物流发展展望[A];中国西部现代物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牟惟仲;牟屹东;;用信息技术整合现有物流资源[A];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赵善庆;;中外物流业比较及我国的对策[A];“2003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郑维校;;西部发展现代物流的机遇、挑战和途径[A];“西部开发”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评选结果[A];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冉瑞成;;整合物流资源 培育物流企业——对重庆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建议[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74期—84期(2005年)[C];2005年

7 李欣;;促进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思考[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志军;;对如何加强我省现代物流建设的思考[A];中国烟草学会2008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王小丽;;河南省的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地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论坛专辑[C];2008年

10 ;挺进现代物流业过程中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地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论坛专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进科技物流建设[N];东方烟草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丽娟;以城市为基点发展现代物流[N];中国改革报;2003年

3 凯文;哈尔滨以物流行业支持经济发展[N];国际商报;2004年

4 李同昌 张大萍;河南发展现代物流正当时[N];河南日报;2003年

5 戴定一;物流市场“一头热”[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本报记者 裴立新 实习生 严锁铃 沈玉;现代物流业:佳景可期[N];南通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金霞 方菲 郭虹;北京西南物流中心初试锋芒[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吴霞;青岛是怎样发展现代物流的?[N];中国商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吴震;北京物流直取“亚太之最”[N];中国商报;2002年

10 郭燕春;北京新物流到底新在哪里?[N];中国商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睿君;基于集成场视角的陆港运行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董冲;物流园区的成长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丕景;物流减量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4 范晓林;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曹瑛;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杨富堂;小商品交易市场运行与发展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莉;辽宁省物流业的灰色分析和预测[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李万春;内江市物流经济关系与物流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汪继德;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4 赵冠一;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及监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5 张瑶;我国B2C电子商务自建物流分析与探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吴镜;基于顾客视角的生鲜电商物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7 赵立;甘肃省物流业竞争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周振宇;Z市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桂行奎;郑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岳楠;翻译中的隐性衔接显化—《海尔物流》英译实践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55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555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d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