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杭州湾大桥建设与区域海涂开发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29 15:18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概况,并根据杭州湾海涂形成特征,提出了杭州湾海涂开发利用建议:对于未围海涂,当不断淤涨而不宜水产养殖时,应适度进行围垦以满足工业用地需要;对于新围海涂,由于含盐量高而不宜种植农作物,可考虑发展成为工业园区;对于老海涂,应改种园艺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杭州湾大桥; 海涂; 开发和利用

 

自1994年提出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以来,经70多个专题研究和60多次专家论证,国务院已于2002年4月30日同意立项,5月29日国家计委下达批文.杭州湾大桥全长36 km,将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北起乍浦港以西6 km的海盐郑家埭,南至慈溪水路湾.大桥设计为6车道高速公路,桥面宽33 m,设计时速100 km,使用寿命100年以上.杭州湾大桥于2003年6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工期约5年,大桥建成后,将同(江)三(亚)国道主干线、沪杭、杭甬和乍(浦)苏(州)高速公路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宁波上海的路程比现在经杭州绕行缩短120 km,上海、宁波、杭州将形成2 h公路圈,这对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特大型国际都市区,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也将为杭州湾的海涂开发利用带来生机和活力.本文拟在阐述杭州湾海涂形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杭州湾海涂开发利用的建议.

 

1.杭州湾海涂形成特征
1.1 围 涂
根据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界定,杭州湾东界上海市南汇县芦潮港——浙江省镇海区长跳咀,西界浙江省海盐澉浦长山东南咀——余姚市西三闸,为浙江省最大的海湾,也是浙江省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杭州湾历史演变的总趋势是北岸侵蚀后退,南岸淤涨伸展.
据慈溪水利志[1]记载,今慈溪县境原为慈溪、镇海、余姚三县的北部(称三北平原),在六千年前尚是一片汪洋浅海,以后海涂逐步淤积,到公元5世纪,民间随海涂地形不同开始垒土筑塘,随着海涂淤积的北移,不断增筑海塘,至今大部分地段已筑至十塘,围涂面积达775km2.这些海塘是历代劳动人民抗御海患、围垦海涂、扩大耕地面积和保护生命财产的伟大斗争的历史见证.因此,可以说慈溪的社会发展史是一部海涂开发史.
杭州湾南岸的海涂开发,按海塘建筑年代,可以分为3片:南片:南境沿山北麓至大古塘以南一片,自公元前5世纪开始成陆至公元10世纪(元代至正年间)筑成大古塘,成陆历时1500年,围成面积达144 km2,占三北平原面积的18.1%;中片:大古塘以北至七塘(八塘),为11世纪至20世纪初所围,面积521 km2,占三北平原面积的65.5%;北岸:七塘至九塘(或十塘),为20世纪中后期围成,面积约131 km2,占三北平原面积的16.4%.
杭州湾南岸三大片海涂的成陆特征有显著差异,特别是成陆速率,南片最慢,每百年成陆面积不到10 km2;中片次之,每百年成陆面积为58 km2;北片最快,每百年达110 km2,其速率是南片的11.5倍.我们认为,海涂成陆速率的差异,与历代人类对土地垦殖利用程度有关.古代人口比较少,不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钱塘江流域,山区均尚未开发,植被保存很好,基本上为原始森林,水土流失轻,暴雨后产生的地面径流中只带有细小的土粒.
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人们逐步向山区发展,砍伐森林,代之以种植农作物,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大量泥砂随江水流入海洋,后经海潮顶托,逐渐在杭州湾沿岸沉积下来.特别是到了上世纪前半个世纪,连年的战争,更加剧了水土流失,促使泥砂在杭州湾大片沉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海塘建设,通过建造丁坝和种植大米草等促淤措施,促进了海涂淤涨,据慈溪水利志统计:至上世纪末通过人工促淤,扩大围涂面积21.8 km2,占上世纪围涂面积的20%.
从杭州湾南岸已围海涂地势来看,南片最低,仅2.5~2.7 m,北片次之,为3.0~2.7 m,中片最高,达3.0~3.4 m,但地势总的趋势是由西部向东部倾斜.从土壤质地来看,也是南片最粘重,中片次之,北片砂性最重,其总的趋势也是由西向东逐渐由砂变粘.这是由于西部为钱塘江(包括曹娥江)河口,粗砂粒就近先沉积下来,而东部濒临东海,不利于泥砂沉积,因而沉积的颗粒较细且地势较低.

 

1.2 海涂资源
据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杭州湾海涂面积自海岸线至理论深度基准面线为549 km2,其中杭州湾南岸占433 km2.这片浅滩目前尚在不断淤涨之中,岸段中部平均每年淤涨39 m,南北最阔处已达12.5 km,是浙江省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2.杭州湾海涂开发利用建议
如上所述,杭州湾南岸海涂可以分为未围海涂、北片、中片和南片4部分,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应对这部分海涂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整,现提出如下建议.

 

2.1 未围海涂——适度围垦
杭州湾南岸未围海涂是浙江省最大的一片海涂资源,上世纪80年代开展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时,对这片未围海涂进行开发利用规划时以围垦农用为主,部分规划为盐地.而近年来,则主张发展水产养殖,不主张再进行围垦.我们认为应根据杭州湾南岸海涂不同地段的特性来进行开发利用.由于杭州湾海水矿化度低,土壤渗漏量大,不适宜于晒盐,这从近年来慈溪市原有盐地废弃可以看出来.而对于海水养殖,应分两部分来考虑,在慈溪四灶浦水库以西区域,土壤中粗粉砂含量高,不适宜海水养殖,而且西部海涂淤涨速度很快,如到一定高程,海潮浸不到时,海水养殖就更加困难.但在慈溪四灶浦水库以东区域,土壤中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土质较粘,海涂淤涨速度也较缓慢,适宜于滩涂养殖.
至于杭州湾南岸海涂要不要围垦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如2000年10月开工的慈溪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完工后该工程围涂面积近4500 hm2,大堤已于2002年11月合拢.该工程在增加排涝和御潮能力的同时,为当地提供耕地1300 hm2,开发用地2000 hm2,从而为杭州湾大桥和慈溪市杭州湾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但杭州湾南岸海涂围垦应当有一个稳定时期,至少在近几年不宜进行大规模围垦.随着时间的推延,杭州湾南岸海涂将进一步淤积,特别是萧山和上虞市海涂围垦工程和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的影响,将加速杭州湾南岸海涂的淤积.估计到2010年,有部分海涂涂面将增高而不受潮水浸淹,那时既不能进行滩涂养殖,又影响内河排涝,这时就要考虑再进行围涂了.围成后的土地,既可用来水产养殖,也可作为工业用地,以满足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用地要求.

2.2 北片新围海涂——新工业区
北片新围垦海涂是杭州湾大桥的桥头堡所在地,这片海涂主要是建国后围成的,原来是盐地[2],上世纪80年代后有部分改种棉花,目前盐地已废弃,主要种植棉花、油菜、大麦及蚕豆等耐盐作物,因土壤含盐量高,氮磷养分缺乏,故作物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但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可将这部分海涂开发成新的工业区,这不但是因为这片海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利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而且还由于这部分海涂上农居稀少,居民的拆迁任务轻.

 

2.3 中片和南片的老海涂——园艺作物生产基地
杭州湾南岸中片老海涂,土壤类型为潮土[3],土壤已脱盐,是比较肥沃的土壤,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以种植棉花为主[2],以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以种植蔬菜、果树(梨和葡萄)和花卉苗木等园艺作物为主[4],是慈溪市主要的基本农田保护区[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5年慈溪市人民政府完成了全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到2000年,耕地保护面积为40978 hm2,保护率89.2%.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给这片老海涂发展农业带来了无限生机,大批鲜活农产品不要2h就可直达上海市区的农贸市场,增强了慈溪市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要严格控制在老海涂上的非农用地,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受侵犯;同时要加强老海涂的农地基本建设,特别是做好灌溉设施的配套,以增强抗旱能力,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杭州湾南岸南片是最老的海涂,土壤类型主要是水稻土[3],地势较低,除继续种植水稻外,部分低洼田可种植芋艿、莲藕等水生蔬菜,但不能挖池塘养鱼,以保证其粮食生产能力.

 

References:
[ 1 ] The Editorial Board of History of the Cixi Water Conservancy (慈溪水利志编委会).History of the Cixi Water Conservancy(慈溪水利志)[M].Hangzhou:Zhejiang People Press, 1991,1-63. (in Chinese)
[ 2 ] Agro-forest Bureau of Cixi Zhejiang (浙江省慈溪市农林局).History of the Cixi Agriculture(慈溪农业志)[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1, 111-115. (in Chinese)
[ 3 ] The Soil Survey Office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The Soils of Zhejiang(浙江土壤)[ M]. Hangzhou: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4, 231-388. (in Chinese)
[ 4 ] Li Ren-an(厉仁安) Probe into High Benefi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Coastal Developmental Region(沿海发达地区持续高效农业初探) [M].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74-79.(in Chinese)
[ 5 ] The Land Managerial Bureau (慈溪市土地管理局).History of the Cixi Land(慈溪市土地志)[M].Xian:Xianmap Press, 1998, 86-87. (in Chinese)



本文编号:8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8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