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草原矿区资源开采及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29 15:21
我国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现象严重,特别是频繁、无序开发草原牧区矿产资源的活动,给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创伤。草原不仅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草原是广大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是草原文化传承的载体,还是矿产资源的重要贮藏库。然而,由于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等人为因素以及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干旱、高寒等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主体生态屏障。

1.牧区矿产资源开发会侵占大量的草地等土地资源,破坏原有的地貌;而且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大规模的开挖和机械碾压,大面积的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草原生产力下降,土壤侵蚀和草原沙漠化进程加速,部分野生动植物消亡。牧区矿业开发过程中占用破坏土地现象严重,如内蒙古矿山开发占用破坏土地资源主要发生在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矿山数量多的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从采矿方式看,露天开采对土地资源、地貌景观破坏及产生的矿山环境问题比井工开采更为严重。到2007年内蒙古矿山开发占用破坏土地共75801.27公顷,其中占用破坏草地占44%;截至2010年年底,内蒙古矿山开采累计占用破坏土地399 528.49公顷,2010年度新增占用破坏土地29 222.60公顷。东胜矿区面积3481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面积占57%,且沙漠化土地还以每年0.5% 的速度扩展;准格尔煤田建设区的沙化面积以每年大约4%的速度增长;二连油田开发区,开发前草地生产力为每公顷21 105公斤,开发后变为每公顷 l095公斤左右,草原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45%~55%降为28%~38%。
牧区矿产开发会引发地面塌(沉)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009 年国家国土资源监察专员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塌陷面积增加与矿业开发程度逐步提高,基本同步。内蒙古原煤产量已从2002年的10 41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 35 218万吨,土地塌陷则从2002 年的12 334公顷上升到2007年的16 490公顷,煤炭产量与土地塌陷呈正比关系。内蒙古2010年发生矿山地质灾害14处,直接经济损失1050万元,死亡3人。矿区水均衡也遭受破坏。在开采过程中,井坑需要疏干排水,致使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打破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的均衡系统,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据《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公报(2010年度)》显示,“矿坑连续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在全区普遍存在。地下水水位下降区主要集中在元宝山露天矿、宝日希勒露天矿、东明露天矿和伊敏露天矿。最典型的是元宝山露天矿,疏干漏斗中心水位下降达26.26米,漏斗面积达 17.57平方公里。平庄露天矿由于矿坑排水造成严重的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山前村镇部分机井出现掉泵现象”。

2.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石、尾矿、工业废水等,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如内蒙古矿山企业在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废(矸)石累计存放量达1.18亿吨,且每年以 1000 多万吨的速度增长,当年处理量只有排放量的一半左右。而废弃物(如尾矿等)需要面积较大的堆置场地,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变成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而在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同时,矿区复垦面积占应复垦面积的比例却较低。据统计,内蒙古全区矿山企业矿区总面积为3583平方公里,应复垦面积112平方公里,已复垦面积17平方公里,占应复垦面积的15%。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几年也在增加,为内蒙古 2006~2010年采矿业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可以看出,工业废水排放量整体呈增加趋势,2006 年采矿业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5330.88万吨,2010年增加到8260.24万吨,增长了2929.36万吨。而且2006~2010年这5年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非金属开采业以及其他采矿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值最大,为 3926.92 万吨,其次为有色金属开采业,其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值为 1698.14 万吨,再次为黑色金属开采业,其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值为 390.43 万吨。
矿业“三废”、粉尘等排放,又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形成的主要源头。废水、废渣等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如矿区周边典型的地方病多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引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9 年,我国约有 110 多个行政村是癌症高发区,这些村庄多集中在城市工业园区周边、河流下游、矿山附近,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生活垃圾、重金属等多重复合性污染的危害。另据 2009 年 10 月 9日《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当地牧民反映,在草原上发展工业项目对草原带来的破坏和污染还是较为严重的。牲畜吃了被煤灰尘污染的草后,患上发烧、拉稀、咳喘、眼睛流泪等各种怪病,导致不少牛羊死亡”。

3.由于“资源无价、环境无价”的错误观念影响等,牧区许多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采取粗放型掠夺式经营方式,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而且由于综合利用共伴生矿的成本比常规利用矿产资源要高,多数开采者只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进行综合利用,造成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低,综合利用率不高。不仅中、低品位的矿石基本被抛弃,甚至有些富矿也被抛弃,浪费较为严重。如内蒙古对共 ( 伴 ) 生矿产的综合利用不足1/3,综合回收率小于20%,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白云鄂博铁 - 铌 - 稀土多金属矿床拥有世界稀土储量的80% 以上,每年因开采铁矿所产生的 200万吨混合尾矿中,稀土氧化物的含量为 5%~6%,一年排放的尾矿就构成一个中型的富稀土矿床。再加上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是一项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工程,国家和地方需要大量投入,用来进行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治理、预防和生态恢复。据估算,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占用破坏土地的恢复治理率仅为 10% 左右,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占用破坏土地恢复治理率分别为 3%、5% 左右。而且尾矿利用,如煤矸石、金属尾矿利用率均不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也相对滞后。

4.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等,草地生态恶化,牧草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导致畜产品产量增速放缓,畜牧业收益下降,牧民增收乏力。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牧区人均纯收入远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 ;而据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入 21 世纪以来内蒙古牧民的人均收入一般要低于农民的人均收入,2001 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 61.6 元,2002 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 199.3 元,2003 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 197.2 元,2004 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 125.7 元,2006 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98.4 元,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 124.6 元,2008 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 159.7 元。


总之,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突显。有的牧民被迫放弃牧场,原有的畜牧业产业链断裂,牧民的生产活动也由畜牧业转向其他产业。随之人口流动、移民安置、劳动力就业等新问题产生,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对当地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却微乎其微,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增加了一些财政收入,但还要以一定的草地占用、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



本文编号:8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8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e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