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提升与金融支付能力之实证研究
第 1 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影响因素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分别从专业化与劳动分工、资本、技术,以及知识、人力资本、制度等角度对经济增长进行了诠释。但是,对于金融这一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经济学家们所忽视。以萨伊和穆勒为代表的观点很好地代表了 20 世纪之前的多数经济学家,即认为货币只是蒙在真正经济运行上的一层面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可以说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的开创者,开始关注银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教授格利(John.G.Gurley)和肖(Edward.S.Show)开始了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中介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帕特里克(Hugh.T.Patrick)研究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从实证研究出发,比较了 35 个国家近百年的时间以来的金融结构的差异,总结出各国的金融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而且还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初步探索。20 世纪 70 年代,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和肖(Edward S.Shaw)开辟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受益于研究工具的发展和统计手段的提高,更得益于内生增长理论所带来的新的理论成果,以金和莱文(King&Levine)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开始将金融中介作为内生变量,使其成为模型变量之一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仍然不尽相同,有些还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但是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变量,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
国内在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与国外相比时间尚短,始于本世纪90 年代,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周立、王子明(2002)、赵振全、薛丰慧(2004)、林毅夫、姜烨(2006)、谢太峰、王子博(2009)等学者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实证分析理念和计量分析方法,并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分别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协整分析、截面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全国以及各省的时间序列或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由此取得了大量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普遍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且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因之一的结论。从国内实证研究成果上看,对于全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成果虽然较多,而限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制约,对于一些欠发达省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特点以及二者间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方式和特点的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地区间、省际间差距较大。为此,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国家做出了全面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吉林省提供了大好的发展良机,全省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任务,从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入手,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相继实施了国企改革攻坚、县域突破、民营经济腾飞等一系列举措,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0 年,全省 GDP达到 8557.1 亿元,比 2003 年增加 6044.3 亿元,增长 2.4 倍,经济总量逐年跃上新台阶。但是,受制于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原因,吉林省无论是与东、中部省份相比,还是在东北三省之中,经济总量明显偏小。2010 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2.16%,仅比 2003 年提高了 0.01 个百分点,策参考。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主要是采取以国内地区经济增长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国内外历史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实证检验为核心的研究思路。更加注重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考察具体地区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探寻金融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渠道及效率发挥上面临的问题,寻求有针对性、有效性的解决办法,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本文对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理论成果进行了梳理,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成果。其次,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经济增长和金融业运行现状、金融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行分析。再次,通过实证分析结果,找寻制约金融支持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诸多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和实证分析结论,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吉林省经济增长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第 2 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是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主题。作为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者们对经济增长问题的探索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者的著作中。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世纪,认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货币财富的积累,国内流通虽能给一部分人带来利润,却不会增加一国财富的总量。只有将商品输往国外,才能增加一国货币,即依靠贸易的出超不断增加贵金属的存量。而重农主义学派则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能增加社会财富,农业收成的多寡决定社会财富的多少,其主要的代表人物魁奈还以经济表的形式研究了物质和货币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过程,并把该过程描述为以年度为单位的动态过程。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伟大创建人和最早在理论上系统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完成了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其不仅阐述了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劳动价值论,而且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 18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问题。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增长就是人均产出的提升,或者可以说是劳动产品以及社会纯收入的增加,实现财富增长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方面通过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同时,斯密还重点分析了资本积累在财富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只有两个办法,一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一为增进受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很明显,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必先增加资本,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要增加同数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唯有增加便利劳动、缩减劳动的机械和工具,或者把它们改良。不然,就是使工作的分配更为适当。但无论怎样,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1”除此之外,斯密还将经济增长因素部分归结为土地、技术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
第3章区域经济合作金融的实践与启示........... 82-112
3.1区域经济合作金融的实践.......... 82-98
3.1.1 德国单元金字塔式农村合作.......... 82-86
3.1.2 美国多元复合式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86-91
3.1.3 法国半官半民式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91-94
3.1.4 日本“二三三”模式农村.......... 94-98
3.2区域经济合作金融实践的成功经验..........98-102
3.3区域经济合作金融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102-112
第4章区域经济金融制度的改革历程 ..........112-134
4.1区域经济金融制度的历史演变.......... 112-124
4.2区域经济金融制度的改革成就.......... 124-134
4.2.1 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 125-126
4.2.2 沉重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 126-127
4.2.3 支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127-129
4.2.4 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129-134
第5章区域经济金融的现状 ..........134-152
5.1 正规区域经济金融的现状.......... 134-141
5.1.1 正规区域经济金融的..........135-136
5.1.2 正规区域经济金融.......... 136-141
5.2 非正规区域经济金融的现状 ..........141-148
5.3 正规区域经济金融与非正规.......... 148-152
结论
通过上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当前促进吉林省金融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赶超发展。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本文基于吉林省 2001-2010 年之间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剔除了价格因素、国有商业性银行不良资产政策性剥离因素而造成的数据不可比因素、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和季节日期因素影响后,吉林省的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金融效率指标和信贷结构指标都与 GDP 之间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金融效率指标和信贷结构指标中,信贷结构指标对 GDP 的促进作用最大,系数达到 2.687,即中长期贷款占比对GDP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中长期贷款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促使 GDP 增长 2.687 个百分点。这与吉林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关系。近年来投资拉动对吉林省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而投资拉动战略与中长期贷款占比息息相关,因此,中长期贷款占比的提高,将促进更多项目的建设,从而带来经济更为快速的增长。金融效率指标对 GDP 的促进作用处于其次,系数达到 1.539,即金融效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将促使 GDP 增长 1.539 个百分点。而金融发展指标对 GDP 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系数仅为 0.091,表明现阶段吉林省金融发展的方式仍较为粗放,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更多地应该通过结构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这样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也会更大。
第三,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一是信贷结构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这一关系是单向的,即吉林省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提高会引起经济的增长。二是金融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即金融效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会促进金融效率的提升。三是吉林省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表明在 2001 年以来,吉林省银行部门在吸收存款以及创造货币方面发积极作用的同时,没有能够很好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究其原因,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特点有关。近些年吉林省产业结构中以汽车、石化产业为主,对省内上游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和下游产业的扩散效应不明显,制造业产业链条延伸性不强。并且这些产业中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抵御风险能力也不强,但这些企业因信贷风险低,无疑又成为银行业争抢的对象,而对于其他中小民营企业更有投资价值的项目融资则很难获取贷款。与此同时,吉林省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很好地解决吉林省银行业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偏高的实际,从而导致银行业无论是在贷款规模还是在贷款业务的创新上都因此受限。
第四,通过构建一个包括人口规模、信贷投放规模、经济增长水平等经济要素在内的 VAR 模型分析得出结论:一是滞后 2 期的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滞后 1 期和 2 期的经济增长对信贷投放均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由此可见,在信贷投放和经济增长均内生于经济系统时,两者之间具有交互促进的作用。二是在 10%的置信水平下,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三是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在 1 个单位信贷投放的外部冲击下,第 1 期的真实 GDP 成负向变动,从第 2 期开始,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和实体经济的活跃,真实经济对信贷冲击的反应过程持续为正,之后在第 4期(1 年后)达到最高,且具有较强的延续性。
第五,与相邻省份相比,吉林省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业整体规模偏小,资金总量不足、金融效率不断下滑,与经济的协调度较低以及信贷结构不优,对基础设施领域的信贷投放偏少。
参考文献
[1] Albert Hirschman.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www.51lunwen.com/quyujingji/ Development[M]. YaleUniversity Press, 1958.
[2] Asli Demirgü -Kunt and Ross Levine. Stock Markets, Corporate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An Overview[J]. The World BankEconomic Review, 1996, 10(2): 223-239.
[3] Aubhik Khan. The Finance and Growth Nexus[J]. Federal ReserveBank of Philadelphia, 2000, 11(2): 3-14
[4] Allen N. Berger, Iftekhar Hasan, Leora F. Klapper. Further Evidence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nomic Performance[J]. Journal of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4, 25(2/3): 169-202.
[5] Bencivenga, Valerie R., and Bruce D. Smith.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nd Endogenous Growth[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 58(2):195-209.
[6] Beck, T. and R. Levine.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Growth: PanelEvidenc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3, 28(4): 423-442.
本文编号:8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8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