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审计论文 >

基于审计风险理论的审计报告行为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发布时间:2019-09-13 05:21
【摘要】: 审计报告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风险决策行为,审计报告是审计师对各种风险因素权衡的结果,即各种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 本文以我国2001年以后的证券市场为研究背景,实证检验了审计师所处的风险环境中的两大机制——法律责任机制与声誉机制的实际运行状况,并以审计风险理论为基础将影响审计报告行为的具体风险因素划分为审计程序性风险因素和独立性风险因素,通过这种结构性的划分以及对非标准审计报告进行内容分析的结果,对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整合,,构建了适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审计意见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风险因素对审计报告行为的影响差异,揭示出当前我国审计报告行为中普遍的、呈规律性的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行为动机及制度原因。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我国审计师缺乏实质性民事诉讼风险的同时,审计职业主要监管机构——证监会在监管中存在明显的行政失当以及“软约束”,审计师面临的实际法律责任风险不足。我国审计市场声誉机制虽已具备一定的功能,但声誉效应的时间持续性很短,保持审计市场适当的竞争则有利于促进声誉机制的运行效率。法律责任机制及市场声誉机制运行的低效率表明我国审计师面临的实际风险约束较低;2、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对审计报告行为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客户经营风险是主要影响因素,财务报告错报风险因素的影响较弱,同时,审计师在报告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风险倾向,这种倾向在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意见时更为明显;3、审计师判断审计意见类型时的决策绩效较低,对重要性判断的一致性不高,体现为在判断事项及重要性水平两方面都缺乏普遍共识。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推测我国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并不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主要依据客户的经营风险,这一特征往往可以从公开可得的财务指标等信息获得,审计报告所提供的“私有信息”非常有限,并且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判断一致性较低,也妨碍了公众依据审计意见对公司报告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降低了审计报告的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39.4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学峰;公司审计与专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晓鸣;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2 顾彩霞;我国外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5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2535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3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