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基于W高校2018年离任审计项目
发布时间:2024-12-27 02:46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保障我国高等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W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研究和探讨了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不仅对W高校未来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而且从完善治理结构、创新工作模式、合理界定经济责任、加大审计结果的公开和利用、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总结提炼了完善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为加强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W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1. 受制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
2. 受制于内部审计本身的局限性。
(二)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任务繁重
1. 时间紧任务重。
2. 审计力量有限。
3. 缺乏审计经验。
4. 无法取得外部专家的支持。
5. 无法利用前任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
6. 审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三)经济责任难以界定,评价指标体系缺失
1. 经济责任的认定和划分具有难度。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失。
(四)审计方式和手段技术落后
1. 审计方式的滞后性。
2. 审计手段的单一性。
3. 审计抽样技术的局限性。
4. 新技术方法推广应用的条件还不成熟。
(五)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
1. 审计结果公开不够。
2. 缺乏应有的联席会议制度。
3.“先离后审”问题。
二、完善建议
(一)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加强内审机构建设
1. 成立党委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
2.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
3.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二)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审计资源
1. 做好审计工作计划的沟通,化被动为主动。
2. 做好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库。
3. 借助外部审计服务。
4. 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5. 将日常审计、专项审计、基建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起来。
6. 进一步深化探索内部审计产学研新模式。
(三)合理界定经济责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 合理划分和界定经济责任。
2.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四)加大审计结果的公开和利用
1.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2. 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3. 坚持“先审后离”原则。
(五)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1. 借助审计信息化手段。
2. 加大审计硬件及软件投入。
本文编号:4021019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W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1. 受制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
2. 受制于内部审计本身的局限性。
(二)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任务繁重
1. 时间紧任务重。
2. 审计力量有限。
3. 缺乏审计经验。
4. 无法取得外部专家的支持。
5. 无法利用前任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
6. 审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三)经济责任难以界定,评价指标体系缺失
1. 经济责任的认定和划分具有难度。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失。
(四)审计方式和手段技术落后
1. 审计方式的滞后性。
2. 审计手段的单一性。
3. 审计抽样技术的局限性。
4. 新技术方法推广应用的条件还不成熟。
(五)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
1. 审计结果公开不够。
2. 缺乏应有的联席会议制度。
3.“先离后审”问题。
二、完善建议
(一)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加强内审机构建设
1. 成立党委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
2.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
3.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二)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审计资源
1. 做好审计工作计划的沟通,化被动为主动。
2. 做好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库。
3. 借助外部审计服务。
4. 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5. 将日常审计、专项审计、基建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起来。
6. 进一步深化探索内部审计产学研新模式。
(三)合理界定经济责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 合理划分和界定经济责任。
2.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四)加大审计结果的公开和利用
1.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2. 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3. 坚持“先审后离”原则。
(五)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1. 借助审计信息化手段。
2. 加大审计硬件及软件投入。
本文编号:4021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402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