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审计论文 >

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5 03:23

  本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内部控制审计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产权性质 内控审计意见


【摘要】: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最主要方式,,是广大利益相关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主要渠道,也是与管理层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然而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误导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损害了上市公司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制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要求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自此内部控制审计正式登上上市公司外部监管的舞台,内部控制审计制在各国逐渐兴起。我国于2008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指导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2010年五部委联合颁布相关的配套指引。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内部控制审计的法规建设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也在我国逐渐推行,2011年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012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和部分大规模非国有上市公司,到2014年要求所有主板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正是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推行的重要时期,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效果。通过选取2009年至2013年间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在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期望可以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立提供建议。 盈余管理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类型,本文分别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首先,我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度量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本文发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相对于没有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水平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即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提高盈余质量。然后我们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我们借鉴Roychowdhury的研究,分销售操纵、生产操纵和酌量性费用操纵三部分计算度量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相对于没有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现有的研究发现,在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压力下,上市公司开始选择进行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大规模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自身便利的条件进行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另一方面大规模上市公司自身具有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受到更多的外部监管,那么内部控制审计是否可以抑制大规模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呢?本文研究发现,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中,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在大规模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产权性质下,内部控制审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中,真实盈余管理与国有控股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 本文还就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在内部控制审计的现阶段,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不存在显著关系,即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治理效应。 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在大规模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可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并没有发挥治理效应,为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证明了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必要性与适用性。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进一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内部控制审计推行的步伐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法规的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跟踪监管,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性等。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产权性质 内控审计意见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5;F239.4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第1章 绪论13-18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3-15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15-16
  • 1.3 研究方法16-17
  • 1.4 研究创新17-18
  • 第2章 文献综述18-26
  • 2.1 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18-22
  • 2.1.1 国外研究综述18-20
  • 2.1.2 国内研究综述20-22
  • 2.2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22-24
  • 2.2.1 国外研究综述22-23
  • 2.2.2 国内研究综述23-24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24-26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26-32
  • 3.1 理论基础26-27
  • 3.1.1 委托代理理论26
  •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26-27
  • 3.2 假设提出27-32
  • 3.2.1 内部控制审计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关系27-28
  • 3.2.2 内部控制审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28-32
  • 第4章 实证研究32-58
  • 4.1 样本选取32
  • 4.2 内部控制审计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32-38
  • 4.2.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32-35
  • 4.2.2 实证分析35-38
  • 4.3 内部控制审计与真实盈余管理38-53
  • 4.3.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38-43
  • 4.3.2 实证分析43-53
  • 4.4 稳健性检验53-58
  • 4.4.1 内部控制审计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53-55
  • 4.4.2 内部控制审计与真实盈余管理55-58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58-62
  • 5.1 研究结论58-60
  • 5.2 研究建议60-61
  • 5.3 研究不足61-62
  • 参考文献62-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秋云;;沪市上市公司2008年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09期

2 杨德明;王春丽;王兵;;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与审计意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3 陈丽蓉;周曙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实证研究——基于审计师变更视角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10年10期

4 陈共荣;刘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J];系统工程;2007年10期

5 张国清;;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基于审计延迟的经验研究[J];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6 曹建新;王春丽;邹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11期

7 林品珍;会计政策选择的信号传递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2007年03期

9 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年03期

10 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915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915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