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商制度引入后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做市商制度引入后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三板市场 做市商制度 协议转让 流动性水平
【摘要】:我国新三板市场受规模、投资者准入门槛、股票转让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2014年8月25日,做市商制度正式引入新三板市场,此举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因此,研究做市商制度引入后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系统回顾做市商制度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应用的相关文献基础上,选取共3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以2014年8月25日为做市商制度引入的时间节点,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的日交易数据进行分析。以流动性综合测度指标L和换手率指标来衡量流动性水平,以股票流动性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取值0表示股票采用协议转让,取值1表示股票采用做市转让,以股票价格、成交量、流通规模、市盈率、股票波动性作为控制变量,并从四个角度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一,对引入做市商制度后采取做市转让的样本股票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做市后股票流动性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二,对做市商制度引入前后样本股票流动性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第三,对做市商制度引入后分别采取做市转让和协议转让的样本股票的流动性进行检验,以探究做市商制度是否显著提高了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第四,通过建立GARCH模型,对做市转让的样本股票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新三板市场股票的价格越高、成交量越大,流通规模越大、波动性越小,其流动性水平越高,股票的市盈率与流动性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涉及买卖价差的流动性价量结合指标,诸如本文第一部分实证使用的流动性综合测度指标L不适用于衡量协议转让的股票流动性水平,因此在后两部分实证中采用换手率指标来衡量流动性水平,并引入虚拟变量,同时考虑截距效应和交互效应。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但当前的新三板市场依然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通过本文的研究,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做市商制度对提高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显著作用,为现有的理论文献提供了补充,也为今后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三板市场 做市商制度 协议转让 流动性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8-10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10-13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13-15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5-21
- 第一节 做市商制度的相关文献及综述15-17
- 第二节 市场流动性的相关文献及综述17-20
- 第三节 简要评述20-21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1-26
- 第一节 做市商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21-23
- 第二节 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23-24
- 第三节 研究假设24-26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26-31
- 第一节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水平测度指标的选取26-28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28-31
-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31-50
- 第一节 样本及数据来源31
- 第二节 做市转让股票流动性的实证分析31-38
- 第三节 做市转让前后股票流动性变动的实证分析38-42
- 第四节 做市转让与协议转让股票流动性的实证分析42-46
- 第五节 基于GARCH模型的流动性风险测度46-49
- 第六节 本章小结49-50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0-52
- 第一节 研究结论50
- 第二节 政策建议50-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柯杰;做市商理论及其指导意义[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梁媛;做市商与庄家控制市场的差异[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谢百三,张立勇;美国股市做市商与中国股市庄家比较研究及其政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年12期
4 平敬伟 ,黄天定;大力发展做市商制度[J];金融信息参考;2003年07期
5 余辉;;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的行为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2003年02期
6 曹海珍;;关于发展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03年08期
7 钱勤华;不宜过早引入做市商制度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论坛;2004年07期
8 梁勤星;做市商制度在中国的运用[J];西南金融;2004年06期
9 闻岳春,张志柏;中小企业板宜引入做市商制度[J];上海金融;2004年10期
10 李青武,胡卿,赵魁,李正义;对我国引入做市商制的理论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志娟;;柜台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成本分析:经济学视角诠释[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李学峰;;国际资本市场中做市商制度的运行机制[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姚玮;兰晓鹏;;探讨做市商制度的信息披露[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周乃敏;杜雨辰;潘凤云;;做市商制度对二板市场的支持作用及评价决策模型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秋夫;做市商制度[N];证券时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陈继先;债券做市商新制度即将推出[N];中国证券报;2006年
3 郭茹;交易仅占33%做市商“做市”不积极[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郭茹;银行间外汇做市商增至22家[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王智;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准入标准降低[N];经济日报;2007年
6 张卫星 沈炜;对黄金做市商模式的解析(上)[N];中国黄金报;2006年
7 徐思佳;央行降低做市商准入标准[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8 管圣义;完善国债做市商机制[N];金融时报;2007年
9 周科竞;做市商制度不适合新三板[N];北京商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黄杰;“灰色”做市商[N];中国经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殷俊;做市商制度下市场稳定的条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罗国宏;基于做市商报价制度的排污权交易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姚秦;债券市场微观结构与做市商制度:中国银行间市场的理论及实证[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华;做市商监管制度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2 王鑫;做市商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3 张栩;做市商监管制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何涛;做市商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宋姝;新三板做市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6 黄伟东;新三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后的市场流动性研究[D];河北金融学院;2015年
7 杨文杰;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效果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杨晓瑜;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现状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9 吴娇姣;我国新三板做市商法律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10 仝荣伟;新三板挂牌公司做市商数量区间选取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30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13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