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和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07 09:21

  本文关键词: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和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陆续经历了“金融脱媒”的浪潮。金融脱媒主要是指资金绕开银行体系这个媒介直接在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进行交易的现象。在我国,金融脱媒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金融脱媒可以分银行资产方脱媒、负债方脱媒和技术脱媒三个方面。纵观国外的金融脱媒现象可以发现,金融脱媒是多数国家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催生金融脱媒的过程。90年代初期,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我国金融体系十分落后,社会融资中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占据着绝对控制地位,这种结构单一的金融体系不仅难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容易使银行高度集中风险并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结构的持续复杂化,我国政府将发展金融市场作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鼓励金融市场发展的许多措施。在政府的主导下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张,加上信贷调控、利率管制、外汇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资金流动中的很大部分开始绕过商业银行这个传统端口,直接融资方式以其自身优势成为借款人筹资渠道的优先选择。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体系和互联网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脱媒的过程。尽管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意味着我国金融脱媒将会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但是金融脱媒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现象。金融脱媒的产生及深化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有着十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金融脱媒意味着金融市场中部分资金的流动脱离了传统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银行资产方和负债方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媒现象,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金融脱媒是金融体系中的现象,必然对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和研究货币传导机制等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金融脱媒对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击因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更应受到货币当局高度关注。现有的文献大部分集中在讨论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来自金融脱媒的挑战,研究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并且金融脱媒近年来在我国呈现的快速发展趋势也对研究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因此,研究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以划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其中的货币渠道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决定了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而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作用的实现则以利率传导机制为基础,因此本文仅着重研究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和信贷渠道的影响。本文梳理了金融脱媒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度量我国金融脱媒程度的指标并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总结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并据此深入探讨了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我国货币政策利率和信贷两大主要传导机制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的分析结果共同表明金融脱媒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作用,削弱了长期以来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贷传导渠道作用。文章的主要创新在于运用最新金融数据对我国金融脱媒程度进行了度量和分析,同时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广泛用于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VAR模型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最后,文章针对以上研究结论给出了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脱媒 货币政策传导 利率渠道 信贷渠道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22.0;F83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导论9-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0-14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1-12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12-14
  •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基本内容14-15
  • 1.3.1 研究方法14
  • 1.3.2 基本内容14-15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5-17
  • 2 金融脱媒理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7-27
  • 2.1 金融脱媒的概念和度量17-23
  • 2.1.1 金融脱媒的概念17-19
  • 2.1.2 金融脱媒的度量19-23
  • 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23-27
  • 2.2.1 货币传导渠道理论24-25
  • 2.2.2 信贷传导渠道理论25-27
  • 3 我国的金融脱媒及其对利率和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27-40
  • 3.1 我国金融脱媒的原因27-30
  • 3.1.1 政府的主导是我国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27-28
  • 3.1.2 资本的逐利性和信息技术发展是金融脱媒的深层次原因28-29
  • 3.1.3 金融脱媒是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29-30
  • 3.2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30-35
  • 3.2.1 银行资产方的脱媒——间接融资比重下降30-33
  • 3.2.2 银行负债方的脱媒——非金融部门资产多元化33-34
  • 3.2.3 技术脱媒——第三方支付的兴起34-35
  • 3.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35-37
  • 3.3.1 银行信贷渠道单独发挥货币政策传导作用阶段36
  • 3.3.2 多种渠道共同发挥货币政策传导作用阶段36-37
  • 3.4 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37-40
  • 3.4.1 金融脱媒对利率渠道的影响37-39
  • 3.4.2 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的影响39-40
  • 4 金融脱媒对利率和信贷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40-55
  • 4.1 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40-42
  • 4.1.1 变量选择40-41
  • 4.1.2 数据处理41-42
  • 4.2 单位根检验42-43
  • 4.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43-44
  • 4.4 金融脱媒对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44-48
  • 4.4.1 协整关系检验44-45
  • 4.4.2 模型稳定性检验45-46
  • 4.4.3 脉冲响应分析46-48
  • 4.5 金融脱媒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48-52
  • 4.5.1 协整关系检验48-49
  • 4.5.2 模型稳定性检验49-50
  • 4.5.3 脉冲响应分析50-52
  • 4.6 实证分析小结52-55
  • 5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55-60
  • 5.1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55-56
  • 5.2 重新审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注重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56-57
  • 5.3 积极发展货币市场,增强货币政策运行效率57-58
  • 5.4 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机构监管58-60
  • 参考文献60-63
  • 后记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海银监局课题组;解晓非;李进红;;金融脱媒对青海银行业的影响[J];青海金融;2006年07期

2 ;“金融脱媒”,,谁埋单?[J];现代商业银行;2006年10期

3 唐旭;;金融脱媒与多层次金融市场[J];新金融;2006年S1期

4 连平;;金融脱媒时代来临 银行面对全新环境[J];新金融;2006年S1期

5 洪文健;;金融脱媒与银行创新转型的现实选择[J];新金融;2006年S1期

6 郑常美;祝珠芳;;加快金融创新 应对“金融脱媒”[J];新金融;2006年S1期

7 ;论“金融脱媒”的性质、地位和经营对策[J];新金融;2006年S1期

8 陈耀琪;王庆新;;应对金融脱媒的现实、路径与挑战[J];新金融;2006年S1期

9 林晓楠;;“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J];商业时代;2006年34期

10 樊永勤;;金融脱媒在我国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浙江金融;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荣;“金融脱媒”与制度创新[N];中国证券报;2004年

2 赵玉睿;西方金融脱媒发展综述[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聂伟柱;各银行迎战“金融脱媒”[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4 FN记者  姜欣欣 ;转型与创新:应对金融脱媒的现实选择[N];金融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夏峰;金融脱媒“大兵压境” 银行急商应对之策[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朱丽华;金融脱媒现象已经显现[N];深圳商报;2007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金融脱媒将成金融改革新挑战[N];证券时报;2007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郭蕾;“金融脱媒”是挑战也是机遇[N];证券时报;2007年

9 本版编辑 侯捷宁 家路美;金融脱媒渐近 商行苦思良策[N];证券日报;2008年

10 潍坊农信 李洪波;金融脱媒加速进行[N];中国证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玲玲;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2 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和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290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