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摘要】: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民间巨大的融资和投资需求。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缺失,却在该市场越演越烈。本文以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为基础,结合电子商务信任相关理论模型,从投资者的角度构建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理论框架,将其分解成信息披露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声誉机制,进而研究投资者关于信息披露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声誉机制的有效性感知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和借款者信任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网络环境下,投资者对声誉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的有效性感知对其信任行为有重大影响,投资者感知的声誉越高,风险保障方式越安全,越容易产生信任,然而部分投资者过于关注风险保障方式而忽略了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保障能力的考量,导致平台经营杠杆越大,反而越能获取投资者的信任。此外,投资者对信息披露机制的有效性感知对其信任行为的影响却偏弱,甚至起负作用。本文构建了我国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理论框架,建立了理论驱动的P2P网络借贷信任行为模型,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揭示了互联网环境下投资者交易决策的内在规律。这对监管层制定监管方向、P2P网络借贷平台机制设计、借款者提高借款成功率和投资者理性理财都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信任机制 信息披露 风险保障 声誉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83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15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11-14
- 1.2.1 研究内容11-12
- 1.2.2 研究思路12-13
- 1.2.3 研究方法13-14
- 1.3 创新之处14-15
- 2 文献综述15-27
- 2.1 关于信任的研究综述15-17
- 2.1.1 多学科对信任的认知15-16
- 2.1.2 信任的分类16-17
- 2.2 关于网络信任的研究综述17-21
- 2.2.1 网络信任的定义17-18
- 2.2.2 网络信任的特征18
- 2.2.3 网络信任的影响因素18-21
- 2.3 关于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研究综述21-25
- 2.3.1 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定义21-22
- 2.3.2 P2P网络借贷信任模式的研究22-23
- 2.3.3 P2P网络借贷信任行为的研究23-24
- 2.3.4 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影响因素24-25
- 2.4 小结25-27
- 3 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理论分析27-41
- 3.1 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理论基础27-29
- 3.1.1 信息经济学27
- 3.1.2 博弈论27-28
- 3.1.3 声誉理论28-29
- 3.2 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形成机理分析29-37
- 3.2.1 P2P网络借贷信任缺失的根源:信息不对称29-30
- 3.2.2 信息披露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30-33
- 3.2.3 风险保障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33-36
- 3.2.4 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36-37
- 3.3 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理论框架37-41
- 3.3.1 相关理论模型37-39
- 3.3.2 理论模型的提出39-41
- 4 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实证研究41-60
- 4.1 投资者对P2P网络借贷平台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1-49
- 4.1.1 样本数据的选取41
- 4.1.2 变量的选取与研究假设41-43
- 4.1.3 模型设定43-44
- 4.1.4 实证检验及分析44-49
- 4.2 投资者对借款者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9-60
- 4.2.1 样本数据的选取49
- 4.2.2 变量的选取与研究假设49-54
- 4.2.3 模型设定54-55
- 4.2.4 实证检验及分析55-60
- 5 结论与建议60-65
- 5.1 结论60-61
- 5.1.1 信息披露机制对投资者信任行为的影响偏弱60
- 5.1.2 风险保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信任意念60
- 5.1.3 声誉机制对交易各方信任关系的建立举足轻重60-61
- 5.1.4 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感知呈现出非理性的不确定性行为61
- 5.2 建议61-65
- 5.2.1 监管层:以法律监管为基础,创新监管理念61-62
- 5.2.2 行业:强化协会自律,完善征信体系62-63
- 5.2.3 平台:信息披露标准化,,保障能力透明化63-64
- 5.2.4 投资者:树立风险意识,提升理财能力64
- 5.2.5 借款者:诚信至上,信用为本64-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69-70
- 后记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永刚 ,原海滨;信任机制在世贸中的地位[J];决策探索;2003年10期
2 陈剑涛;;构建战略联盟信任机制[J];经济管理;2004年03期
3 纪淑娴;企业集群信任机制的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5年04期
4 许圣楠;;电子商务中信任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01期
5 王春晓,和丕禅,姚耀军;集群信任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南方经济;2003年07期
6 宋德玲;张晓东;;日本员工企业忠诚心探源——从信任机制的视角透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郑春颖;郭舒;;企业间信任机制变迁:一个集群的观点[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兆梁;;项目伙伴管理模式信任机制存在必然性的博弈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5期
9 刘玉;;P2P系统中一种新的分化准入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1期
10 王静一;;国货老品牌的信任机制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文长存;马敬桂;;论公司管理中信任机制的构建[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何菊霞;甘早斌;;一种电子商务环境下面向服务的信任机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李淑云;;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邢剑锋;裘杭萍;;一种P2P网络中基于确定性理论的信任机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刘艳;;企业并购后的信任机制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董国防;师恩培;;网格环境下基于信任机制的资源调度研究[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莫晓莉;王汝传;张琳;;基于移动代理和信任机制的网格作业管理[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朱佩娴 叶帆;走出“熟人社会”,我们如何去信任[N];人民日报;2012年
2 文字整理 任超;社会信任机制与法律的整合[N];检察日报;2002年
3 本报评论员 曲奇;实现社区善治需要建立信任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4 程莉;医患之间:呼唤信任机制[N];健康报;2006年
5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我们为何尊重权威[N];上海科技报;2011年
6 ;中国企业搞联盟可能更困难[N];农民日报;2000年
7 潘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风险社会的信任支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徐大建 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构建“扶一把”的现代信任机制[N];解放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孟魁;虚拟社区环境下信任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赵翔;基于信任机制的多Agent系统协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高伟;对等网环境下搜索策略与信任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淳;对等网络信任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李颖;基于信任机制的复杂网络知识共享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拜合提亚尔·巴拉提;维汉民族间信任关系重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杨磊;无线传感器网络信任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田东东;基于信任机制的实体行为判定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6 陈盼;我国P2P网络借贷信任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6年
7 李楠楠;软件产业虚拟集群信任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8 周伟;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杨银辉;基于信任机制的资源访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06年
10 杨斌;企业松散联盟信任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60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86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