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21:51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新区 竞争力评价 产业集群 因子分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重要的调整时期,很多条件环境因素都发生了变化,面临很多困难。经济发展速度大幅放缓,企业经营利润降低、营业收入等降低、经营困难。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破坏环境付出的成本也大幅增加,以前中国那种低成本经济已经不复存在。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生产出来,却没有市场,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面临自身的转型调整。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很多人就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高新区的发展,对于周边经济都很重要,利用拉动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况且自从硅谷建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这种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在近二十多年,我国也成立众多高新区,到目前为止国家高新区有114个,省级高新区更是众多。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也聚集了越来越多优秀卓越的人才,而且高新区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传统工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都有重要作用。但与国外优秀的高新区相比,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存在很大的不足,而且我国高新区发展是不均衡的。笔者根据目前的国情,希望设计出一套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的评价我国高新区的竞争力,得出不同区域高新区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各区域、各高新区争对性的提出优化途径。站在产业集群的角度去对高新区竞争力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在培育企业学习和创新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研究高新区竞争力是对高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理论探索。本文以高新区竞争力、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产业集群与高新区竞争力的关联机制,并从高新区竞争力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集群竞争力、交易效率、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评价指标准则层,再根据准则层选取26个评价指标。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57个国家高新区的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对这57个高新区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排名与分类研究。实证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竞争力脆弱,创新力较低,产业集群处在较低端阶段,因此提出一系列提升高新区竞争力的举措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交易效率,从而增加高新区竞争力。
【关键词】:高新区 竞争力评价 产业集群 因子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6.44;F2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6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目的9-10
  • 1.1.3 研究意义10
  • 1.2 文章综述及评论10-13
  • 1.2.1 产业集群研究现状10-11
  • 1.2.2 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现状11-12
  • 1.2.3 高新区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现状12-13
  • 1.2.4 文献评述13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13-16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3.3 研究技术路线14-15
  • 1.3.4 研究的创新之处15-16
  • 第2章 理论基础16-18
  • 2.1 外部经济理论16
  • 2.2 区域集聚经济理论16-17
  • 2.3 交易成本理论17
  • 2.4 竞争优势理论17-18
  • 第3章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竞争力的关联机制18-29
  • 3.1 我国高新区竞争力现状18-21
  • 3.1.1 高新区主要特征18
  • 3.1.2 我国高新区成就18-21
  • 3.2 高新区产业集群阶段21-23
  • 3.2.1 产业集群的分类21-22
  • 3.2.2 高新区产业集群的阶段及特征22-23
  • 3.3 高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23-26
  • 3.3.1 提高区域市场效率的优势23-24
  • 3.3.2 生产成本优势24
  • 3.3.3 产品质量差异化优势24-25
  • 3.3.4 区位品牌营销优势25
  • 3.3.5 市场竞争优势25-26
  • 3.4 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的驱动力26-29
  • 3.4.1 根植性的驱动26-27
  • 3.4.2 外源动力的驱动27-29
  • 第4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29-34
  • 4.1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29-30
  • 4.1.1 高新区竞争力的构成因素29
  • 4.1.2 高新区竞争力的评价模型29-30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0-33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30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30-31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31-33
  • 4.3 评价方法33-34
  • 第5章 实证研究34-42
  • 5.1 评价样本及数据来源34
  • 5.1.1 评价样本的选取34
  • 5.1.2 数据的来源34
  • 5.2 实证分析34-42
  • 5.2.1 因子分析34-39
  • 5.2.2 聚类分析39-41
  • 5.2.3 结果分析41-42
  • 第6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提升策略42-51
  • 6.1 提升集群创新能力42-44
  • 6.1.1 促进科技企业孵化42-43
  • 6.1.2 突出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识中心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43
  • 6.1.3 发展创新服务业和中介机构43-44
  • 6.2 培育和激励科技人才,促进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44-46
  • 6.2.1 科技人才类型44-45
  • 6.2.2 培育和激励研发型人才45-46
  • 6.2.3 培育和激励技能型人才46
  • 6.3 提升产业集群成长能力46-48
  • 6.3.1 加强培育新兴产业集群46-47
  • 6.3.2 引导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移动47
  • 6.3.3 促进产业集群学习和知识溢出47-48
  • 6.3.4 发展产业联盟48
  • 6.4 加强政府的科技支持力度48-51
  • 6.4.1 加强财政支持政策48-49
  • 6.4.2 加强税收保障政策49
  • 6.4.3 完善创新的投融体系和信用体系49-50
  • 6.4.4 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50
  • 6.4.5 完善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50-51
  • 结论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8-59
  • 附录A 实证分析采用数据59-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捷;;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双元学习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5年05期

2 闫华飞;;创业行为、创业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发展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5年01期

3 赵艳华;;大学科技园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关系模型与实证——基于三元参与理论的改进[J];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06期

4 陈斌;;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及其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20期

5 欧光军;杨青;雷霖;;高新区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内生功能与外显能力关联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19期

6 康健;胡祖光;;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5期

7 刘刚;李强治;;我国孵化器的功能演化和快速成长的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05期

8 解佳龙;胡树华;;国家高新区创新网络“双四”结构与要素关联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年01期

9 程郁;郭雯;;联合治理视角下的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02期

10 胡树华;解佳龙;牟仁艳;雷殷;;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动态差异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琳;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75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075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d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