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1:12
本文关键词:中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股权激励计划 盈余管理 琼斯模型 激励模式 行权时长
【摘要】: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背景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日益突出,而股权激励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理成本,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股权激励是公司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它通过有条件地给予员工股东权益来留住并激励核心人才,使他们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2006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股权激励机制引入公司治理中。但是,学术界针对股权激励机制对公司绩效有何作用的结论并不一致,如果股权激励程度太小,则员工激励的效果不强,如果股权激励的程度太大,容易引发公司管理层操纵会计利润。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中,会计准则不完备、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外部审计不独立等原因造成了股权激励公司的高管有可能为了私利调整会计盈余。针对上述情况,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数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首先本文评述了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文献,阐明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创新点,再通过客观条件、动机、手段这三个方面分析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逻辑。然后以2014年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得出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接着研究业绩考核期前和业绩考核期中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特征,并从激励模式、激励程度、行权时长、激励对象、公司治理情况等方面对影响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因素展开深入探讨。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业绩考核期前和业绩考核期内,我国股权激励公司存在比未实施股权激励公司更严重的盈余管理倾向。并且,我国股权激励公司倾向于在业绩考核期前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而在业绩考核期中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在影响我国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因素方面,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激励模式差异、激励对象数量无显著相关性,而与激励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行权时长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激励对象中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都将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倾向。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局限作了阐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股权激励计划 盈余管理 琼斯模型 激励模式 行权时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5;F272.92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引言12-17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13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研究内容、框架和创新点13-17
- 1.2.1 研究内容13-14
- 1.2.2 研究框架14-15
- 1.2.3 研究创新点15-1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27
- 2.1 股权激励17-20
- 2.1.1 股权激励的含义17
- 2.1.3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分析17-20
- 2.2 盈余管理20-23
- 2.2.1 盈余管理的含义20-21
- 2.2.2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21-23
- 2.3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23-25
- 2.3.1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相关关系23
- 2.3.2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23-24
- 2.3.3 股权激励方案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24-25
- 2.4 本章小结25-27
- 第三章 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27-34
- 3.1 股权激励的模式概述27-28
- 3.2 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客观条件分析28-29
- 3.2.1 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完备28-29
- 3.2.2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29
- 3.2.3 外部审计不独立29
- 3.3 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29-31
- 3.3.1 契约动机30
- 3.3.2 政治成本动机30-31
- 3.3.3 资本市场动机31
- 3.4 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31-33
- 3.4.1 应计盈余管理31-32
- 3.4.2 真实盈余管理32-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34-44
- 4.1 研究假设34-36
- 4.2 样本选取36-38
- 4.3 变量选择38-44
- 4.3.1 被解释变量38-39
- 4.3.2 解释变量39-41
- 4.3.3 控制变量41-44
-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44-57
- 5.1 股权激励公司业绩考核期前和业绩考核期内盈余管理特征分析44-49
- 5.1.1 盈余管理计量结果分析44-46
- 5.1.2 股权激励与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46-49
- 5.2 影响我国股权激励公司盈余管理的因素分析49-57
- 5.2.1 模型构建49
- 5.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49-52
- 5.2.3 实证结果分析52-57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论文局限及展望57-62
- 6.1 研究结论57-58
- 6.2 政策建议58-60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60-62
- 6.3.1 研究局限60-61
- 6.3.2 研究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67-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远;毛淑珍;乐国林;;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2 韩葱慧;胡国柳;;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刘华;郑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自主创新的视角[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12期
4 李垣;郭海;弋亚群;刘益;;股权集中度影响产品创新与学习导向[J];新财经;2011年08期
5 石劲磊;中外券商股权结构比较研究[J];贵州商专学报;2001年04期
6 张华,鄢华;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郑德s,
本文编号:1076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07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