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理论视角看年长员工代际知识转移意愿
本文选题:代际知识转移 + 传承理论 ; 参考:《科研管理》2017年08期
【摘要】:代际知识转移是保持组织知识持续性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年长员工的代际知识转移意愿是启动该项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基于传承理论的视角,本文提出"被需感"、"印记感"和"人生意义"需求是年长员工代际知识转移意愿的三个重要前因。通过对219份样本数据的PLS分析,本文发现"被需感"需求会对年长员工代际知识转移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印记感"需求对年长员工代际知识转移意愿没有直接作用,但会通过"被需感"需求的中介对年长员工代际知识转移意愿产生积极影响;"人生意义"需求不仅对年长员工代际知识转移意愿产生直接积极影响,还会通过"被需感"需求的部分中介对年长员工代际知识转移意愿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年长员工为什么愿意转移知识给年轻员工?"这个问题,且能够对代际知识转移理论和实践做出一定的贡献。
[Abstract]: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is an effective way to mainta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willingness of older employees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o start this activit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ance theo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needs of "sense of need", "sense of imprint" and "meaning of life"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antecedent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intention of older employees.Based on the PLS analysis of 219 sample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demand for "sense of need"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willingness of older employees, and that the demand for "imprint" has no direct effect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willingness of older employees.However, i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willingness of older employees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feeling of need"; the "meaning of life" demand not only has a direc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willingness of older employees,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willingness of older employees.It also indirectly promot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willingness of older employees through some intermediary of the "feeling of need" demand.To some exten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nswers "Why are older employees willing to transfer knowledge to young employees?"This problem can contribut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gener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XNJ0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线上线下互动对虚拟社区中老年人知识分享的影响研究”(71273265,2013/01-2016/1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研究”(13&ZDZ184,2013/12-2017/12)
【分类号】:F27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天斌;张云梅;;论代际经济公正[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潘洪其;;“代际效应”损害就业公平[J];山东劳动保障;2006年10期
3 唐林翔;;大学生如何克服就业压力 解除就业“代际效应”的影响[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01期
4 邢建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代内成长与代际成长[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5 庞晓波;赵玉龙;唐亮;;代际交换难题与货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年04期
6 舒天斌;张云梅;;论代际经济公正[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续元;邵彩梅;王夏明;;代际和谐与和谐企业[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1期
8 韩军辉;;关于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10期
9 李郁芳;孙海婧;;转型发展时期代际公共品的供给困局及其破解[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10 李郁芳;孙海婧;;代际公共品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宝华;;试论现代代际观[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莫培滔;;老年人要做好家庭代际和谐的表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陈亚南;;营建和谐的家庭[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魏仲吾;;代际交流的动力浅说[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蒋云峗;任若恩;;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7 韦贵tD;;坚持统筹兼顾发展代际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宗明;;浅谈代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9 伍如昕;;谁更幸福?——代际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马丁·柯利;马尔科·阿尔伯蒂尼;哈拉尔德·屈讷蒙德;李霞;;成人家庭代际联系:从比较调查研究得出的证据[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法国记者 邢雪;法国“代际合同”促进青年就业[N];人民日报;2013年
2 肖守渊;代际和谐离不开敬老爱老[N];江西日报;2014年
3 高昌;“代际文学”:一个热烈的伪话题[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葛登扬;天津“代际婚姻”增多[N];新华日报;2004年
5 唐元仲;利益组合的代际婚姻不容乐观[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李郁芳 孙海婧;代际公共品:改革直面的重大实践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翔;增强代际收入流动 改善长期分配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曹林;贫穷正在代际间传递[N];新农村商报;2013年
9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守营;世界观的转变存在代际滞后[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10 ;代际变迁与市场未来[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杰;代际收入流动性、传递机制与收入不平等[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陶东杰;人口老龄化、代际冲突与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汪燕敏;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4 韩军辉;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肖代柏;消费行为的反向代际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6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温芳;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善;关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骗局—代际之战》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2 朱平;环境资源代际储存的伦理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秦秀;反向代际影响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作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4 张彬;代际人口结构对股市波动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罗飞;代际补偿合理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胥艳花;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7 阳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朱庆海;代际继承与教育公平[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陈胜男;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10 尹秀;代际收入流动的职业传递效应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39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73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