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效应下互补组织合作创新收益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创新收益 + 知识溢出 ; 参考:《管理现代化》2017年06期
【摘要】:构建基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互补组织合作创新收益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会选择与知识吸收能力较大的互补组织合作,以获得较大的互补性知识溢出,增加创新收益;同时,组织应通过加大互补性经济好处实现程度来增加合作创新收益。
[Abstract]:Based on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the model of complementary organizati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enefit is constr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zations will choose to cooperate with complementary organizations with greater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in order to obtain greater complementary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increase innovation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Organizations should increase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by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realization of complementary economic benefit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跨界融合下企业知识网络的知识配置、整合与创新研究”(71571066)
【分类号】: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允球;知识性产品“创新收益”外逸的原因及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年03期
2 周竺;;创新收益占有文献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05期
3 ;提高创新收益的两个关键点[J];中国企业家;2005年19期
4 苏中锋;王栋;陈永广;;组织学习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01期
5 徐翔;海本禄;;创新收益专有化管理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3年04期
6 贺俊;王钦;邓洲;文春晖;;技术创新收益机制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年03期
7 牛冲槐;王聪;郭丽芳;樊燕萍;芮雪琴;;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8 尹华;侯贵生;;中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收益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9 朱美光;;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测度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张小兵;;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桂黄宝;;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治理机制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爱峰;;北京高新技术外溢辐射途径方法研究——基于廊坊市的考虑[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雪;张庆普;;基于可拓方法的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主体的风险分析与评价[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光磊;刘善仕;彭娟;;组织结构、知识吸收能力与研发团队创新效:一个跨层次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孙彩虹;齐建国;于辉;;不对称双寡头企业半合作创新模式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陈如平;破解“四点半难题”重在合作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钱新;“攒电脑”式创新领风潮[N];中国质量报;2011年
3 ;三问中小企业合作创新[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赵昌文 许召元;转型升级:企业要做什么?政府能做什么?[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松青;基于知识链的造纸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2 宋建;供应链中企业纵向合作创新行为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翟运开;知识转移粘滞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永锋;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中企业间相互信任问题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皮星;基于双边道德风险、溢出效应的供应链纵向合作创新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2010年
6 马艳艳;面向企业的大学知识溢出机制与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熊麟;供应商参与合作创新的研发投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振宇;新兴企业创新开放度、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2 田强强;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知识吸收能力与国际化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3 张波;基于区域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金微子;油田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5 高红静;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常欢;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张文静;知识吸收能力与公共部门绩效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徐沛雷;客户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徐凯峰;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演化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陈方园;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3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75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