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技术追赶、动态能力与创新能力演化——中集罐箱案例研究
本文选题:创新能力 + 动态能力 ; 参考:《科研管理》2016年03期
【摘要】:在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正呈现出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等"新型技术追赶"特征,而传统技术追赶理论并未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与机理。本文依据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中集集团罐箱业务的技术追赶与创新能力演化过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和推动创新能力演化。研究发现:(1)技术并购日益成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后发企业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2)企业动态能力在后发企业新型技术追赶和较快积累创新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动态能力本身也可以在运用中不断提升。本研究可以为后发企业实现快速技术追赶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catch-up of latecomer enterprises i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echnology catch-up", such as higher starting point, wider scope and faster speed.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catch-up theory does not expla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bility behind this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ynamic capability, this paper make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catch-u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CIMC's can box busin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new technology catch-up and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echnologic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new technology catch-up for latecomer enterpris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en innovation. (2) dynamic cap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tching up and accumulat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new technology, and dynamic ability itself can be improved in application.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latecomer enterprises to realize fast technology catch-up and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集集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追赶理论研究:模式、机制与动态演化”(7123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小企业非研发(Non-R&D)创新的机理、模式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71172112)
【分类号】: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瑞;吴志岩;;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的理论初探[J];管理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2 王玉燕;林汉川;吕臣;;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9期
3 张永林;陈春春;王国成;;“复制动态方程”能解释微观企业的成长行为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5年01期
4 许晖;张海军;;产品-服务离散性与动态匹配视角下的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构建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5年03期
5 吕一博;蓝清;韩少杰;;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因——基于iOS、Android和Symbian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5期
6 孔德议;;劳动力市场整合与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7 余璐;;从企业发展历程看产融结合——以海尔集团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12期
8 李海东;黄勇;;企业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互动研究——基于能力互补和吸收能力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11期
9 陈力田;许庆瑞;;知识搜寻跨边界协同对自主创新能力结构类型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10期
10 严进;殷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大研究热点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洋;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启发式规则、研发网络边界拓展与创新追赶[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怀庭;技术资本参与公司治理及其管理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高钰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韩凤晶;基于组织创新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刁玉柱;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企业战略延伸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6 姜泽许;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筱;云南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米尔;田丹;;从引进到集成:技术能力成长路径转变研究——“天花板”效应与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1期
2 吴晓波;二次创新的周期与企业组织学习模式[J];管理世界;1995年03期
3 韵江;刘立;;创新变迁与能力演化: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以中国路明集团为案例[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4 毛基业;张霞;;案例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及现状评估——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7)综述[J];管理世界;2008年04期
5 吴晓波;马如飞;毛茜敏;;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组织学习模式演进——杭氧1996~2008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2期
6 毛基业;李晓燕;;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9)综述与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10年02期
7 江诗松;龚丽敏;魏江;;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的能力追赶:一个共演模型——以吉利集团为例[J];管理世界;2011年04期
8 彭新敏;吴晓波;吴东;;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演化——海天1971~2010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4期
9 黄俊;李传昭;张旭梅;;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关联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12期
10 杨帆;石金涛;;中国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历程——追溯儒家伦理动因[J];科学学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翔;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理论和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峰;基于知识发展的动态能力进化[J];求索;2004年10期
2 鄢德春;;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有价值吗?[J];科学学研究;2007年03期
3 王铁骊;高阳;;复杂环境下动态能力的内涵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15期
4 张韬;;动态能力功效对资源基础的扩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06期
5 王建刚;吴洁;张青;施琴芬;张运华;;动态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2期
6 张春明;张英华;;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J];商业时代;2013年03期
7 李朝明;杜宝苍;林惠娟;;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3年01期
8 齐永兴;;内蒙古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影响因素与培育途径探索[J];前沿;2013年13期
9 陶志峰,陈殷华,易卫平;企业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J];生产力研究;2001年06期
10 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大元;;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白景坤;顾飞;;动态能力生成的整合研究:惯例演化、战略更新及其组织嵌入[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尹丽萍;;基于动态能力双过程-两阶段模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谭云清;马永生;李元旭;;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国际接包企业的实证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5 李辉;张晓明;;企业家社会资本、自主创新水平与组织动态能力[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江积海;刘敏;;动态能力主导逻辑重构及其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黄振雷;吴淑娥;刘学;;企业的动态能力观:回顾和研究建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韵江;李青霞;;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动吗?——基于辽渔集团的案例分析与启示[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巩见刚;张娜;;基于动态能力框架的IT能力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周军;从核心竞争力到动态能力[N];首都建设报;2008年
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马浩;资源与能力:企业特定性与竞争优势[N];湖北日报;2006年
3 马浩;资源与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4 本报通讯员;我市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优秀等级[N];淄博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磊;基于竞合互动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林萍;组织动态能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董保宝;基于网络结构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俊;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梁旭晖;基于稳定型战略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胥家硕;动态能力、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俞枫;以动态能力为中介的信息技术驱动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海本禄;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卢剑峰;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建东;企业动态能力与跨期绩效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明辉;动态能力对企业组织变革速度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曦子;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动态能力模型与案例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龙静;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高明晶;动态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绩效的作用机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赛帅;社会网络、动态能力对物流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金超帆;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对物流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7 徐雪忱;基于动态能力的国内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8 赵莉;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青霞;组织主动遗忘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敏;基于三维模型的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6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207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