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视角下研发投资策略对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07:07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也愈发强烈。产学研联盟作为提升国家新能水平和竞争实力的一种新型战略合作形式,其优势和魅力具显,而联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更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攻克技术难题并实现持续发展,我国产学研联盟正不断升级,以合作开发模式为主的紧密型产学研联盟有利于提升整体创新实力。但目前产学研联盟正遭遇短期化、运行绩效不佳和高失败率等问题,提高联盟的稳定性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在联盟稳定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创新主体和辅助主体两条主线探究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问题。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主要受市场、经济、政策、知识能力和利益分配等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在于创新主体研发投资的策略行为和创新收益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创新主体两者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研发投资决策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机理。通过对研发策略的演化路径分析和仿真分析表明,创新主体间存在恰当的知识距离有利于联盟的长远发展;联盟成员的知识创造能力越强,创新主体研发投资的机会主义倾向性越低,越有利于互惠互利关系的建设,研发重心应放在攻克关键技术问题上而不是知识溢出和额外收益上;创新收益是联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有益于联盟稳定。同时,由于政府在产学研联盟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监管规范、引导调控和政策激励等作用,本文根据“三主体螺旋模型”引入辅助主体政府,构建三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以探讨实现联盟稳定性的保障机制。仿真结果证明,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审核评估、惩罚制约的机制促进联盟的稳定有序运行。
【图文】:
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运用 Matlab 软件模拟仿真不同的政府功能推动效果。架及创新之处架已有联盟稳定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创新主体和辅助主体两条性问题。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之间的差距,社会化整合机制帮助组织对识别、消选、转化和应用,实现有价值的创新。对于有一定知识距离的联盟伙伴,进伙伴间共享隐性知识,擦出协同的火花。社会化整合机制或者说转化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维度补协同效应、外部知识的转化应用价值对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可知,当知正能够学习、互补的新知识越少,利用价值不高,吸收能力的创新产出较大,协同效应越明显,产出成果价值越大,但对知识的转化和利用要求越力识别到市场机遇后,组织对自身知识和外部知识进行整合重组,激活、 目标,再次投入吸收性研发吸收、转化、利用外部知识,直至达成创新目知识的转化和利用耗时耗力,组织需要给予特定的研发投资(吸收性研发识的应用创新,因此吸收能力研发投入和知识存量也是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析,在 Zahra 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吸收能力模型,,如图 3.1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73.1
本文编号:2656937
【图文】:
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运用 Matlab 软件模拟仿真不同的政府功能推动效果。架及创新之处架已有联盟稳定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创新主体和辅助主体两条性问题。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之间的差距,社会化整合机制帮助组织对识别、消选、转化和应用,实现有价值的创新。对于有一定知识距离的联盟伙伴,进伙伴间共享隐性知识,擦出协同的火花。社会化整合机制或者说转化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维度补协同效应、外部知识的转化应用价值对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可知,当知正能够学习、互补的新知识越少,利用价值不高,吸收能力的创新产出较大,协同效应越明显,产出成果价值越大,但对知识的转化和利用要求越力识别到市场机遇后,组织对自身知识和外部知识进行整合重组,激活、 目标,再次投入吸收性研发吸收、转化、利用外部知识,直至达成创新目知识的转化和利用耗时耗力,组织需要给予特定的研发投资(吸收性研发识的应用创新,因此吸收能力研发投入和知识存量也是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析,在 Zahra 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吸收能力模型,,如图 3.1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金栋;于圆美;;基于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22期
2 谢宗杰;;知识异质性特征、研发投资策略与创新联盟稳定性[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年08期
3 梁喜;马春梅;;合作创新与利益分配比例对产学研联盟利润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16期
4 关志民;曹忠鹏;陶瑾;;产学研合作中政府支持作用与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5 韩敬稳;彭正银;;嵌入视角下企业网络组织的稳定性与治理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5年03期
6 曾德明;王燕平;文金艳;禹献云;;高技术企业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年01期
7 黄劲松;;产学研合作的混合治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年01期
8 郝红军;蒋绪亮;;装备制造业R&D联盟稳定性动态博弈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年06期
9 冯桂平;岳明;;政府行为对企业技术联盟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苏中锋;李嘉;;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性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5期
本文编号:2656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265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