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安:组织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1-03-03 09:08
韧性衍生于逆境,组织韧性有助于企业在变幻莫测的VUCA(1)环境中化危为安、逢凶化吉。通过对组织韧性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回顾,本文归纳并提炼了组织韧性的研究视角,即能力视角、过程视角、特质视角、结果视角;总结并概括了组织韧性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关注并重视组织韧性研究情境由狭义到广义的范畴扩展,凝练不同视角下组织韧性的情境事件;最后,引入"I-P-O"范式,将上述知识汇总成为逻辑一致、架构和谐的系统性研究框架。本文兼顾独辟蹊径聚焦理论前沿和突破瓶颈牵引实践需求,以期促进组织韧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 2020,4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组织韧性文献各年发表数量
目前,组织韧性相关分析多停留在理论思辨阶段,研究成果呈分散性特征,尚未形成研究合力。已有文献虽已关注到组织韧性是一个情境性概念,且具有不同表征(Ishak和Williams,2018[3];Linnenluecke,2017[10];Ma等,2018[4])。但未能清晰阐明组织韧性—研究情境的互动机理以及韧性潜力—韧性实力两者的关系。为弥补上述组织韧性理论现存的不足与局限,本文视韧性为探究组织—情境主客体关系的方法论,并以组织韧性作用过程为核心探究韧性基因(隐性的韧性潜力)和韧性响应(显性的韧性实力)的转换。因此,本文遵循Whetten(1989)[14]完整理论框架需包含5W1H要素的基本要求,在梳理、归纳组织韧性的概念内涵、情境画面、研究对象、影响因素、应对机制、作用效果等问题基础上,基于组织韧性现有研究间的逻辑联系,引入I-P-O范式,将上述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情境为客体,输入(I)情境刺激;组织为主体,组织韧性作用过程(P)是韧性基因和韧性响应相互转换的过程;韧性结果是组织输出(O),根据目标层次可划分为求生存、求适应、求成长三个层级。1.输入(I):情境刺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变局中的中国管理——“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年秋季)会议述评[J]. 樊建锋,田志龙. 管理学报. 2019(11)
[2]基于系统整合观的战略管理新框架[J]. 陈劲,曲冠楠,王璐瑶. 经济管理. 2019(07)
[3]生生不息:破解绩效导向的悖论[J]. 罗肖依,孙黎.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5)
[4]企业组织韧性量表发展及其信效度验证[J]. 王勇,蔡娟. 统计与决策. 2019(05)
[5]创业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 龚亮华,杨杰,梅小安. 社会科学家. 2019(02)
[6]突发灾害背景下组织韧性及其演化——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应对“5.12”汶川地震与恢复重建的案例研究[J]. 汤敏,李仕明,刘斌. 技术经济. 2019(01)
[7]组织韧性、战略能力与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 王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9(01)
[8]组织中的韧性:基于心理路径和系统路径的保护性资源建构[J]. 诸彦含,赵玉兰,周意勇,吴江.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2)
[9]应急管理中的“脆弱性”与“抗逆力”:从隐喻到功能实现[J]. 樊博,聂爽. 公共管理学报. 2017(04)
[10]水样组织:一个新的组织概念[J]. 陈春花,刘祯.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07)
本文编号:3061007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 2020,4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组织韧性文献各年发表数量
目前,组织韧性相关分析多停留在理论思辨阶段,研究成果呈分散性特征,尚未形成研究合力。已有文献虽已关注到组织韧性是一个情境性概念,且具有不同表征(Ishak和Williams,2018[3];Linnenluecke,2017[10];Ma等,2018[4])。但未能清晰阐明组织韧性—研究情境的互动机理以及韧性潜力—韧性实力两者的关系。为弥补上述组织韧性理论现存的不足与局限,本文视韧性为探究组织—情境主客体关系的方法论,并以组织韧性作用过程为核心探究韧性基因(隐性的韧性潜力)和韧性响应(显性的韧性实力)的转换。因此,本文遵循Whetten(1989)[14]完整理论框架需包含5W1H要素的基本要求,在梳理、归纳组织韧性的概念内涵、情境画面、研究对象、影响因素、应对机制、作用效果等问题基础上,基于组织韧性现有研究间的逻辑联系,引入I-P-O范式,将上述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情境为客体,输入(I)情境刺激;组织为主体,组织韧性作用过程(P)是韧性基因和韧性响应相互转换的过程;韧性结果是组织输出(O),根据目标层次可划分为求生存、求适应、求成长三个层级。1.输入(I):情境刺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变局中的中国管理——“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年秋季)会议述评[J]. 樊建锋,田志龙. 管理学报. 2019(11)
[2]基于系统整合观的战略管理新框架[J]. 陈劲,曲冠楠,王璐瑶. 经济管理. 2019(07)
[3]生生不息:破解绩效导向的悖论[J]. 罗肖依,孙黎.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5)
[4]企业组织韧性量表发展及其信效度验证[J]. 王勇,蔡娟. 统计与决策. 2019(05)
[5]创业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 龚亮华,杨杰,梅小安. 社会科学家. 2019(02)
[6]突发灾害背景下组织韧性及其演化——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应对“5.12”汶川地震与恢复重建的案例研究[J]. 汤敏,李仕明,刘斌. 技术经济. 2019(01)
[7]组织韧性、战略能力与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 王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9(01)
[8]组织中的韧性:基于心理路径和系统路径的保护性资源建构[J]. 诸彦含,赵玉兰,周意勇,吴江.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2)
[9]应急管理中的“脆弱性”与“抗逆力”:从隐喻到功能实现[J]. 樊博,聂爽. 公共管理学报. 2017(04)
[10]水样组织:一个新的组织概念[J]. 陈春花,刘祯.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07)
本文编号:3061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06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