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基于fsQCA的企业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5 00:23
  在经济不断转型以及以创新为导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资源与知识难以实现生存和发展,跨界活动成为当今企业的大势所趋。跨界行为是保持内部与外界联系并进行频繁互动,说服关键关联方为企业活动提供必要支持,拓宽信息搜集渠道,可有效促进员工不断创造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和成长能力。创新型员工作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其行为直接对企业的核心能力提升产生影响。因此,如何有效推动创新型员工进行跨界行为日益被企业管理者所关注,同时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蓬勃发展的跨界行为结果研究相比,其前因研究相对薄弱,多位学者呼吁学术界能够将重点由后向前转移。本研究针对此处空缺,选取企业创新型员工为研究对象,研究多驱动因素对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的组态效应,探索其驱动机理,完善跨界行为知识体系。本研究首先基于“情境-认知-行为”基本框架,选取主动性人格、角色压力、跨界效能感、组织承诺、领导创造力期望和群体权力距离六个驱动因素,构建了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模型。通过筛选问卷获得278份样本,运用fs QCA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交互的视角分析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因素和多元路径。研究发现:(1)主动性人格...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fsQCA的企业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机理研究


技术路线图

模型图,创新型,行为,模型


第3章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模型构建21型员工跨界行为的驱动因素并不唯一,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多元联动已成为分析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机理的基本逻辑构成。有研究指出,员工跨界行为是一项复杂活动,驱动员工跨界行为的因素应至少涵盖个人、团队、领导、环境等多个方面(刘良灿,2019),值得关注的是,各学者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但仍存在“重叠部分”。本研究基于“情境-认知-行为”框架,结合创新型员工的特质,从已有文献中提取出“重叠部分”的因素,作为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因素来进行驱动模型的构建。3.2驱动模型构建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有关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明显趋于“碎片化”,学者们同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影响因素研究多是关注其中某一类因素对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影响的净效应,成果散乱,且多为传统定量线性关系研究,无异于盲人摸象,整体性差,基于整体构型取得的成果相对匮乏。同时,学者们对于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的过程中,内外部驱动因素的互动关系分歧较大,尚未成统一定论,且具体到内外部因素的互动关系上,学者们往往研究外部因素的调节作用,研究手法相对简单。因此,本研究基于“情境-认知-行为”基本框架,尝试通过从员工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两方面来构成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模型,即通过两个层面的6个驱动因素来探讨影响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活跃度差异的多重并发关系。这需要结合企业创新型员工的真实案例,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方法进一步分析,故构建如图3.1所示的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模型。图3.1创新型员工跨界行为驱动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认知视角下谦逊型领导对跨界行为的影响[J]. 邓志华,张亚军.  管理科学. 2019(05)
[2]跨界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J]. 刘良灿,赵龙英.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7)
[3]谦卑型领导对团队跨界行为的影响:团队过程与团队氛围的不同作用[J]. 邓志华,肖小虹.  预测. 2018(04)
[4]心理建设、情绪管理真的有效吗?——基于员工角色冲突对跨界行为的影响分析[J]. 姚亚男,韦福祥.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8(03)
[5]领导创造力期望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J]. 刘伟国,房俨然,施俊琦,莫申江.  心理学报. 2018(06)
[6]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 杜运周,贾良定.  管理世界. 2017(06)
[7]领导跨界行为影响团队创新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知识管理的视角[J]. 宋萌,王震,张华磊.  管理评论. 2017(03)
[8]促进型调节定向对研发人员跨边界行为的影响研究[J]. 陈璐,王月梅.  管理科学. 2017(01)
[9]“面子”文化情境下团队领导外部社会网络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J]. 王艳子,罗瑾琏,李倩.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3)
[10]角色压力与共享领导力对跨界员工创造力的作用研究[J]. 樊骅,刘益,韩冰.  软科学. 2015(12)

硕士论文
[1]团队成员跨界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 汪丽君.广东财经大学 2018
[2]企业创新型员工忠诚度的实证研究[D]. 颜曦.重庆大学 2008
[3]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D]. 李忠华.武汉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43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343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d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