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惰性评价及突破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5 08:20
在全球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新能力强则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一旦停止或失败,则很有可能危及企业存亡。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驱动战略时,却经常忽略创新过程中的“孪生兄弟”——创新惰性的问题。创新惰性的产生不仅可能会让企业失去创新的能力和导致企业抵抗力下降,使免疫系统失灵而引发各种不利于企业生存甚至严重到令企业一蹶不振直至企业破产的地步。因此,了解造成企业创新惰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十分必要。M企业是航空产业中的一家知识密集型企业,其生存发展更多的是以技术创新所取得的突破为主要动力,这使得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能力的核心。新时代M企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空前严峻,内部机制创新亟待加强,创新成果水平也仍需进一步提高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惰性已成为M企业技术创新受阻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本文作者大量阅读研究了对国内外有关知识密集型企业及创新惰性理论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分别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和创新惰性界定了概念。其次,结合前述理论,通过调查问卷法,确定了评价企业创新惰性的指标,建立了M企业创新惰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之后搭建了层次...
【文章来源】: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问卷人员学历构成比例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104人,本科99
M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惰性评价及突破策略研究22图4-1问卷人员学历构成比例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104人,本科99人,大专21人,高中4人,见图4-1。由于生产制造能力也是导致创新惰性的重要因素,为使样本更具全面性、代表性,本调查也选取了部分生产制造的技能人员,技能人员学历较其他人员学历偏低。②工作时间图4-2问卷人员工作年限构成比例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年以下的11人,3—10年的109人,11-20年的54人,20年以上的75人,见图4-2。创新的主力是年轻人,而年长者的优势在于对M企业的运营、管理各方面较熟悉了解,样本年龄比例分布较合理,既能客观反映创新主体的心声与直观感受,又能经年长者处得到造成创新惰性的可靠的、根源的影响因素。
硕士学位论文23③职位图4-3问卷人员职位构成比例参与问卷调查的有高管4人,总师25人,机关中层领导干部22人,研究部中层领导干部14人,研发人员98人(其中主任设计师39人,主管设计师34人,设计师25人),机关工作人员49人,技能人员37人,见图4-3。样本覆盖面广,问卷调查参与人数与M企业实际在岗人数的比例为1:10,总师参与度达90%以上,高管及机关中层领导干部参与度达30%以上,总体来说样本可信赖度较高。(2)调查指标统计性描述①创新资源投入方面,可能造成M企业创新惰性的因素统计:图4-4创新资源投入方面企业创新惰性的因素统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重合资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惰性——兼论新能源汽车合资热的负面效应[J]. 白让让. 财经问题研究. 2018(10)
[2]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J]. 孟贵珍. 人民论坛. 2018(14)
[3]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企业的“创新惰性”[J]. 万道侠,胡彬. 产业经济研究. 2018(01)
[4]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兼论企业“创新惰性”的形成原因[J]. 胡彬,万道侠. 财经研究. 2017(11)
[5]京津冀地区基于森林碳汇量的碳汇市场建设研究[J]. 刘薇. 绿色科技. 2017(02)
[6]时间参照对绿色创新消费“不作为惰性”的影响[J]. 王财玉,雷雳,吴波.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1)
[7]环境威胁与创业导向视角下的组织惰性克服研究[J]. 白景坤,王健. 中国软科学. 2016(09)
[8]以企业家为导向克服创新惰性[J]. 王丽华. 企业导报. 2016(18)
[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J]. 武咸云,陈艳,杨卫华. 科研管理. 2016(05)
[10]集聚外部性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 霍春辉,杨锐. 经济管理. 2016(03)
硕士论文
[1]关系嵌入与关系惰性的关系研究[D]. 任纪美.东北财经大学 2017
[2]企业创新惰性测评及调节系统的构建与研究[D]. 杨旸.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3]产业集群的网络风险及其治理[D]. 何韫珏.湘潭大学 2009
[4]集体学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D]. 朱方文.复旦大学 2009
[5]共享性资源刚性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胡松翠.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8205
【文章来源】: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问卷人员学历构成比例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104人,本科99
M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惰性评价及突破策略研究22图4-1问卷人员学历构成比例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104人,本科99人,大专21人,高中4人,见图4-1。由于生产制造能力也是导致创新惰性的重要因素,为使样本更具全面性、代表性,本调查也选取了部分生产制造的技能人员,技能人员学历较其他人员学历偏低。②工作时间图4-2问卷人员工作年限构成比例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年以下的11人,3—10年的109人,11-20年的54人,20年以上的75人,见图4-2。创新的主力是年轻人,而年长者的优势在于对M企业的运营、管理各方面较熟悉了解,样本年龄比例分布较合理,既能客观反映创新主体的心声与直观感受,又能经年长者处得到造成创新惰性的可靠的、根源的影响因素。
硕士学位论文23③职位图4-3问卷人员职位构成比例参与问卷调查的有高管4人,总师25人,机关中层领导干部22人,研究部中层领导干部14人,研发人员98人(其中主任设计师39人,主管设计师34人,设计师25人),机关工作人员49人,技能人员37人,见图4-3。样本覆盖面广,问卷调查参与人数与M企业实际在岗人数的比例为1:10,总师参与度达90%以上,高管及机关中层领导干部参与度达30%以上,总体来说样本可信赖度较高。(2)调查指标统计性描述①创新资源投入方面,可能造成M企业创新惰性的因素统计:图4-4创新资源投入方面企业创新惰性的因素统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重合资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惰性——兼论新能源汽车合资热的负面效应[J]. 白让让. 财经问题研究. 2018(10)
[2]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J]. 孟贵珍. 人民论坛. 2018(14)
[3]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企业的“创新惰性”[J]. 万道侠,胡彬. 产业经济研究. 2018(01)
[4]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兼论企业“创新惰性”的形成原因[J]. 胡彬,万道侠. 财经研究. 2017(11)
[5]京津冀地区基于森林碳汇量的碳汇市场建设研究[J]. 刘薇. 绿色科技. 2017(02)
[6]时间参照对绿色创新消费“不作为惰性”的影响[J]. 王财玉,雷雳,吴波.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1)
[7]环境威胁与创业导向视角下的组织惰性克服研究[J]. 白景坤,王健. 中国软科学. 2016(09)
[8]以企业家为导向克服创新惰性[J]. 王丽华. 企业导报. 2016(18)
[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J]. 武咸云,陈艳,杨卫华. 科研管理. 2016(05)
[10]集聚外部性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 霍春辉,杨锐. 经济管理. 2016(03)
硕士论文
[1]关系嵌入与关系惰性的关系研究[D]. 任纪美.东北财经大学 2017
[2]企业创新惰性测评及调节系统的构建与研究[D]. 杨旸.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3]产业集群的网络风险及其治理[D]. 何韫珏.湘潭大学 2009
[4]集体学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D]. 朱方文.复旦大学 2009
[5]共享性资源刚性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胡松翠.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8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60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