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动视角下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5 15:43
从知识跨越产学研各组织边界不断循环流动过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基于各创新主体知识行为协同程度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3个递进演化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体系,构建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假设模型,对235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而知识创造又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优势形成;引入动态能力后发现,动态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知识优势形成并不具备显著影响,但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行为而间接影响知识优势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动态能力是知识优势形成的源动力。
【文章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理论模型
表4 样本整体信效度检验结果 Cronbach"s α KMO值 Bartlett值 Sig. 0.914 0.903 5 253.358 0.000表5 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SEM模型拟合度指标 拟合指标 CMIN(χ2)/df GFI AGFI PGFI RMSEA NFI IFI TLI CFI 指标值 2.654 0.937 0.924 0.785 0.053 0.931 0.945 0.934 0.97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内涵、来源与形成[J]. 李其玮,顾新,赵长轶.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5)
[2]知识流动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协同作用研究[J]. 吴悦,张莉,顾新,涂振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战略导向、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 简兆权,王晨,陈键宏.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5(02)
[4]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创造系统动力学分析[J]. 姚艳虹,周惠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04)
[5]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 涂振洲,顾新. 科学学研究. 2013(09)
[6]基于动态能力的知识链知识优势形成: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J]. 张省,顾新,张江甫.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11)
[7]基于知识视角的产学研耦合互动创新研究[J]. 李成龙,吴瑞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1)
[8]产业网络环境下企业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内在机理[J]. 芮明杰,邓少军. 当代财经. 2009(01)
[9]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J]. 焦豪,魏江,崔瑜. 管理世界. 2008(04)
[10]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 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 管理世界. 2006(03)
本文编号:3608802
【文章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理论模型
表4 样本整体信效度检验结果 Cronbach"s α KMO值 Bartlett值 Sig. 0.914 0.903 5 253.358 0.000表5 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SEM模型拟合度指标 拟合指标 CMIN(χ2)/df GFI AGFI PGFI RMSEA NFI IFI TLI CFI 指标值 2.654 0.937 0.924 0.785 0.053 0.931 0.945 0.934 0.97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内涵、来源与形成[J]. 李其玮,顾新,赵长轶.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5)
[2]知识流动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协同作用研究[J]. 吴悦,张莉,顾新,涂振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战略导向、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 简兆权,王晨,陈键宏.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5(02)
[4]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创造系统动力学分析[J]. 姚艳虹,周惠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04)
[5]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 涂振洲,顾新. 科学学研究. 2013(09)
[6]基于动态能力的知识链知识优势形成: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J]. 张省,顾新,张江甫.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11)
[7]基于知识视角的产学研耦合互动创新研究[J]. 李成龙,吴瑞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1)
[8]产业网络环境下企业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内在机理[J]. 芮明杰,邓少军. 当代财经. 2009(01)
[9]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J]. 焦豪,魏江,崔瑜. 管理世界. 2008(04)
[10]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 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 管理世界. 2006(03)
本文编号:3608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60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