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3 13:06
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关系到知识型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本文以知识型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在依据理性行为理论明晰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双方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了检验,并分别调整员工自我效能、预期收益、互惠责任感和利他主义的数值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理性行为理论适合于分析员工与客户的隐性知识共享;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形;双方的隐性知识共享对员工自我效能、预期收益、互惠责任感和利他主义有着较高灵敏度,且这四个因素分别通过共享意愿对双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会对客户的共享行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建议,进而推动知识型服务企业的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管理评论. 2020,32(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系统流图
对知识型服务企业的理解,首先需要明晰其特征。一般而言,知识型服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风险低、收益高、带动性强,地理分布高聚集性,高人力资源要求,专业化分工精细[17],知识高密集性和高互动性[15,16]等特征,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化分工精细和知识高密集性体现了隐性知识所占比例较高,表明知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常以隐性形式出现。而且,隐性知识往往需要通过高素质个体之间的交流才能体现其价值,更多体现了高互动性的特征。这种高互动性不仅表现为知识型服务企业内部的高互动性,也表现为与客户的高互动性。一些客户由于与企业互动较频繁,往往被称为“临时员工”。一般来说,互动的本质是双方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这些客户与员工进行知识的互动,尤其是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使得企业既可以获取有价值的客户偏好和习惯等隐性知识,及时把握客户消费观念和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又可以提供给客户更多的产品/服务方面的知识,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从而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绩效。2、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的类型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议题之一[20],得到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文献梳理后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了界定。从网络观来看,Haas等[21]认为,知识共享基于“提供者—搜寻者”二元网络关系而构建,是知识提供者将知识分享给具有情感联系的搜寻者的过程。从互动观来看,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一种行为过程[22]。从交换观来看,知识共享是至少两个主体之间交换知识的活动[23,24],是个体相互交换显性和隐性知识,并共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25]。从学习观来看,知识共享是主体之间学习的过程,并在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共享主体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另一主体[26],并使之尽可能掌握这些知识。从转化观来看,周飞等[20]认为,知识共享是将个体知识转化为企业战略资源的重要通道。从应用观来看,依据韩彦军[27]的观点,知识共享是主体之间进行的知识流动、转化和更新,目的是扩大知识的应用价值。综合以上观点,依据知识型服务企业的特征以及员工和客户隐性知识的类型,本文认为,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与客户的期望和评价等进行互动、交换,从而加强双方的学习与合作,其目的是实现隐性知识的创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OFDI企业与本土集群企业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知识位势的视角[J]. 米捷,林润辉,董坤祥,宋朋. 管理评论. 2016(09)
[2]员工多样性、知识共享与个体创新绩效——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刘灿辉,安立仁.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7)
[3]威权和授权领导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 张亚军,张金隆,张千帆,张军伟. 管理评论. 2015(09)
[4]顾客参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博弈分析[J]. 来尧静,宋秀林,姚山季.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道德领导与组织管理创新关系研究:非正式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J]. 周飞,林春培,孙锐. 管理评论. 2015(05)
[6]知识服务产业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 韩彦军. 图书馆学研究. 2015(09)
[7]项目型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 魏道江,李慧民,康承业.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09)
[8]变革型领导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研究[J]. 李圭泉,席酉民,刘海鑫.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09)
[9]网络结构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实证研究:基于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中介效应视角[J]. 陈伟,杨早立,张永超. 管理评论. 2014(06)
[10]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行为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 王晓红,金子祺,姜华.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4(02)
本文编号:3623247
【文章来源】:管理评论. 2020,32(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系统流图
对知识型服务企业的理解,首先需要明晰其特征。一般而言,知识型服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风险低、收益高、带动性强,地理分布高聚集性,高人力资源要求,专业化分工精细[17],知识高密集性和高互动性[15,16]等特征,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化分工精细和知识高密集性体现了隐性知识所占比例较高,表明知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常以隐性形式出现。而且,隐性知识往往需要通过高素质个体之间的交流才能体现其价值,更多体现了高互动性的特征。这种高互动性不仅表现为知识型服务企业内部的高互动性,也表现为与客户的高互动性。一些客户由于与企业互动较频繁,往往被称为“临时员工”。一般来说,互动的本质是双方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这些客户与员工进行知识的互动,尤其是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使得企业既可以获取有价值的客户偏好和习惯等隐性知识,及时把握客户消费观念和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又可以提供给客户更多的产品/服务方面的知识,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从而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绩效。2、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的类型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议题之一[20],得到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文献梳理后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了界定。从网络观来看,Haas等[21]认为,知识共享基于“提供者—搜寻者”二元网络关系而构建,是知识提供者将知识分享给具有情感联系的搜寻者的过程。从互动观来看,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一种行为过程[22]。从交换观来看,知识共享是至少两个主体之间交换知识的活动[23,24],是个体相互交换显性和隐性知识,并共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25]。从学习观来看,知识共享是主体之间学习的过程,并在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共享主体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另一主体[26],并使之尽可能掌握这些知识。从转化观来看,周飞等[20]认为,知识共享是将个体知识转化为企业战略资源的重要通道。从应用观来看,依据韩彦军[27]的观点,知识共享是主体之间进行的知识流动、转化和更新,目的是扩大知识的应用价值。综合以上观点,依据知识型服务企业的特征以及员工和客户隐性知识的类型,本文认为,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与客户的期望和评价等进行互动、交换,从而加强双方的学习与合作,其目的是实现隐性知识的创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OFDI企业与本土集群企业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知识位势的视角[J]. 米捷,林润辉,董坤祥,宋朋. 管理评论. 2016(09)
[2]员工多样性、知识共享与个体创新绩效——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刘灿辉,安立仁.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7)
[3]威权和授权领导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 张亚军,张金隆,张千帆,张军伟. 管理评论. 2015(09)
[4]顾客参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博弈分析[J]. 来尧静,宋秀林,姚山季.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道德领导与组织管理创新关系研究:非正式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J]. 周飞,林春培,孙锐. 管理评论. 2015(05)
[6]知识服务产业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 韩彦军. 图书馆学研究. 2015(09)
[7]项目型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 魏道江,李慧民,康承业.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09)
[8]变革型领导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研究[J]. 李圭泉,席酉民,刘海鑫.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09)
[9]网络结构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实证研究:基于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中介效应视角[J]. 陈伟,杨早立,张永超. 管理评论. 2014(06)
[10]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行为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 王晓红,金子祺,姜华.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4(02)
本文编号:3623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62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