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女性获得面试机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1-26 00:54
名字传递的性别信息会影响个体获得的工作机会。本研究通过三项具体的研究,探讨了在简历筛选阶段,不同性别定向(男性化,中性化,女性化)的名字对女性求职者获得面试机会的影响。研究一和研究二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分别探讨提供求职者的有限信息与提供全面信息两种情况下,三类名字对女性获得面试机会的影响。研究三将开展现场研究,通过投递300份虚拟简历,考察在真实的招聘情境中,企业招聘者是否会对不同性别定向的女性名字在简历筛选时产生区别的对待。研究结果表明:拥有男性化定向名字的女性求职者获得的面试机会较多,而拥有中性化定向和女性化定向名字的女性求职者获得的面试机会较少。研究结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名字的研究现状
2.2 名字的性别定向对职业机会的影响
2.3 互联网时代下名字对个体求职的影响
2.4 简历筛选过程中的招聘误差
2.5 就业性别歧视与统计歧视理论
3 研究一有限信息情境下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面试机会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设计
3.1.2 被试和施测
3.1.3 问卷
3.2 研究结果与讨论
4 研究二全面信息条件下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面试机会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设计
4.1.2 被试和施测
4.1.3 问卷
4.2 研究结果与讨论
5 研究三真实情境下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面试机会的影响
5.1 研究设计
5.2 研究结果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果分析与解释
6.2 理论意义
6.3 实践意义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职行为变化轨迹及其前因与后果分析:一个潜增长模型[J]. 孙旭,张海霞.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9(04)
[2]大学生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吗?——基于虚拟配对简历的方法[J]. 葛玉好,邓佳盟,张帅. 经济学(季刊). 2018(04)
[3]互联网平台使灵活就业者产生了分化吗?——传统与新兴灵活就业者的异质性[J]. 詹婧,王艺,孟续铎.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8(01)
[4]名字与性别的人际吸引机制: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J]. 包寒吴霜,陈俊霖,林俊利,刘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4)
[5]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张媛媛. 工业经济论坛. 2016(02)
[6]名字的心理效应: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J]. 苏红,任孝鹏. 心理科学进展. 2015(05)
[7]女大学生就业弱势改善研究——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视角[J]. 连淑芳. 思想理论教育. 2014(12)
[8]招聘过程中误差源分析研究[J]. 申琳,马旭军. 科技广场. 2014(02)
[9]就业歧视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干预[J]. 姚鹤,段锦云,冯成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2)
[10]汉英名字寓意和名尾字含性别的共性探析[J]. 张会勤,张瑞君.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2)
本文编号:3731984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名字的研究现状
2.2 名字的性别定向对职业机会的影响
2.3 互联网时代下名字对个体求职的影响
2.4 简历筛选过程中的招聘误差
2.5 就业性别歧视与统计歧视理论
3 研究一有限信息情境下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面试机会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设计
3.1.2 被试和施测
3.1.3 问卷
3.2 研究结果与讨论
4 研究二全面信息条件下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面试机会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设计
4.1.2 被试和施测
4.1.3 问卷
4.2 研究结果与讨论
5 研究三真实情境下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面试机会的影响
5.1 研究设计
5.2 研究结果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果分析与解释
6.2 理论意义
6.3 实践意义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职行为变化轨迹及其前因与后果分析:一个潜增长模型[J]. 孙旭,张海霞.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9(04)
[2]大学生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吗?——基于虚拟配对简历的方法[J]. 葛玉好,邓佳盟,张帅. 经济学(季刊). 2018(04)
[3]互联网平台使灵活就业者产生了分化吗?——传统与新兴灵活就业者的异质性[J]. 詹婧,王艺,孟续铎.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8(01)
[4]名字与性别的人际吸引机制: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J]. 包寒吴霜,陈俊霖,林俊利,刘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4)
[5]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张媛媛. 工业经济论坛. 2016(02)
[6]名字的心理效应: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J]. 苏红,任孝鹏. 心理科学进展. 2015(05)
[7]女大学生就业弱势改善研究——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视角[J]. 连淑芳. 思想理论教育. 2014(12)
[8]招聘过程中误差源分析研究[J]. 申琳,马旭军. 科技广场. 2014(02)
[9]就业歧视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干预[J]. 姚鹤,段锦云,冯成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2)
[10]汉英名字寓意和名尾字含性别的共性探析[J]. 张会勤,张瑞君.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2)
本文编号:3731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731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