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的合作伙伴异质度对企业创新模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的合作伙伴异质度对企业创新模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开放式创新 合作伙伴 异质度 探索性创新 利用性创新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利用353个企业的样本数据,从异质度的4个维度——技术异质度、市场异质度、文化异质度和管理异质度,探讨了开放式创新中合作伙伴异质度对企业的两种创新模式——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异质度正向影响企业的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且对探索性创新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市场异质度正向影响企业的探索性创新,但对利用性创新没有显著影响;市场异质度对探索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文化异质度负向影响利用性创新,但对探索性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管理异质度负向影响企业的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但对两者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合作伙伴 异质度 探索性创新 利用性创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外部创新要素异质性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71272171G0203)
【分类号】:F273.1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全球创新节奏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仅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开展全部创新活动已不现实,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寻求外部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供应商、顾客、渠道商甚至同行竞争者建立各种合作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后锐;张毕西;;企业开放式创新:概念、模型及其风险规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3期
2 李义平;;企业的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J];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11期
3 杨速炎;;走“开放式创新”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08期
4 杨速炎;;正在兴起的“开放式创新”[J];中外企业文化;2007年11期
5 ;《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10期
6 刘积仁;陈振烨;;善用开放式创新[J];经理人;2008年11期
7 葛秋萍;;经济收益驱力下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实施条件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2期
8 彭正龙;季光辉;陶然;;组织认知对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9 纪霞;;我国民营企业导入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论证与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10年05期
10 乐益民;;国内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圆圆;刘国新;李霞;;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余芳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创新源管理[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韵江;李品媛;王帅英;吴艳妮;;开放式创新:懒惰论还是冒险论?——基于大连光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何郁冰;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学习机制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叶树光;傅咏梅;;第三十六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6 王圆圆;刘国新;杨坤;;开放式创新的外部有效性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崔政;;开放式创新视野下的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培养[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夏恩君;张明;王素娟;张一;;开放式创新社区网路创新绩效研究——基于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刘云;叶选挺;樊威;;开放式创新下的产业创新国际化模式初探[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爱峰;侯光明;刘存福;;面向军民融合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建设[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敏;开放式创新:需要激活员工网络[N];粮油市场报;2012年
2 阿克苏诺贝尔全球创新及研发总监 乔斯·克伦特耶斯;“开放式创新”改变游戏规则[N];中国质量报;2013年
3 乔斯·克伦特耶斯 阿克苏诺贝尔负责开放式创新的全球创新及研发总监;打造开放式创新理念[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4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余江;推动“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N];科技日报;2013年
5 互联网“长尾理论”提出者 克里斯·安德森;应全面推动开放式创新[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陈岩;开放式创新的时代更需专利保护[N];四川日报;2014年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试论开放式创新[N];中国信息报;2006年
8 棠棣;呼唤开放式创新[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静瑕;开放式创新:外伸技术链条[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伍翠群 吕能能;“开放式创新”破解闭门造车的困境[N];经济观察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强;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张玲;开放式创新、技术商业化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郭源生;面向开放式创新的高技术企业赢利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闫春;创新开放度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夏文俊;网络组织下企业知识租金的获取:开放式创新及知识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彭小宝;基于价值网络的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刘玮;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吴波;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永成;开放式创新下的组织网络能力建构[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崔海云;开放式创新网络与后发企业赶超能力的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观秀;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王方;开放式创新对中国的挑战和应对[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付山丹;开放式创新下的吸收/解吸能力与跨界搜索[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周志辉;江西茂胜公司开放式创新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5 王亚琼;协商推广流程与开放式创新惯例的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良煌;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蓝清;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仇霖;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战略转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9 杜景姝;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风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吕洪涛;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98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69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