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时空格局 耦合协调度 耦合协调机理 高新区 区域经济系统
【摘要】:高新区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正值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至关重要。在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全国视角对高新区与所在城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来看,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耦合协调整体水平偏低;从空间分布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且高新区发展超前型地区范围逐渐扩大并呈集聚态势。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时空格局 耦合协调度 耦合协调机理 高新区 区域经济系统
【基金】:陕西省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2015KRZ003) 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SF1501(1))
【分类号】:F127;F276.44
【正文快照】: 0引言“十三五”期间,协调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主题,国家首次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优化发展空间”的区域发展定位。高新区作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亦是响应“十三五”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莎;钟勇;;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效率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效应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03期
2 王进富;黄鹏飞;刘江南;张旭锐;;学科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01期
3 王霞;王岩红;苏林;郭兵;王少伟;;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07期
4 李丹;郭丕斌;周喜君;;工业园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4年06期
5 何宜庆;章丽娜;;江西省工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4年01期
6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年02期
7 程郁;陈雪;;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J];中国软科学;2013年11期
8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9 乔朋华;王辰;李敏义;;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7期
10 马有才;赵映超;杨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录仓;武荣伟;梁炳伟;张钦;刘华军;;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12期
2 张玉泽;张俊玲;程钰;任建兰;;山东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J];生态经济;2016年10期
3 祝影;王飞;;基于耦合理论的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16年10期
4 李斌;杜斌;王平;;市场导向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10期
5 梅志雄;李诗韵;赵书芳;陆军辉;;珠三角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6 李伯华;刘艳;刘沛林;窦银娣;;湖南省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度的时空演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年18期
7 王进富;王亚丹;杨双双;;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19期
8 马慧强;王清;;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性空间格局[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9期
9 刘佳佳;徐紫若;崔晓;;创新驱动对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徐州地区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10 韩增林;刘春涛;彭飞;刘馨阳;;山东省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姣;赵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0期
2 林炳华;;基于PVAR模型的城镇化政府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互动效应研究[J];财政研究;2014年03期
3 张治河;黄海霞;谢忠泉;孙丽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年01期
4 解佳龙;胡树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力”甄选体系与应用[J];科学学研究;2013年09期
5 王霞;熊英;郭兵;;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动态耦合研究——基于武汉与成都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6期
6 田新豹;;我国高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7 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5期
8 李晓梅;赵文彦;;我国城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03期
9 武增海;李涛;;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绩效空间分布研究——基于自然断点法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03期
10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井文;网络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J];南方经济;2000年02期
2 ;区域经济发展要以“民富当先”[J];内蒙古宣传;2000年03期
3 唐松成;以特种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J];学习导报;2000年07期
4 章安友;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若干思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5 阳国亮,唐志良;试论小城镇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J];改革与战略;2001年02期
6 吴向鹏;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必由之路[J];福州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严安;将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核心[J];延边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8 ;狠抓科教兴区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甘肃科技;2002年12期
9 齐建中;开拓创新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2002年17期
10 唐定;努力构筑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J];学习导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碚;;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区域经济合作——探索与发展——“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3 王铮;李宪振;;2007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调控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谦;曾庆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本形势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施均显;;广西地方志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10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纺织商会会长、中国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民营企业应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合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记者 刘国华 狄文君;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大连开讲[N];辽宁日报;2009年
3 龙超领;区域经济发展之影响因素论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广西检验检疫局 黄涛;发挥质检职能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5 记者 薛志伟;2011年 西部百县镇领跑区域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
6 ;区域经济强县的新跨越[N];日喀则报(汉);2012年
7 本报区县部记者 编辑整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太原日报;2012年
8 记者 武永召;邯郸市政协强力助推区域经济提升[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唐元贵;厚街 两调整两提升 培育创新型区域经济[N];东莞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任红芳;找准突破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坤;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尤丽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燕竹;基于GIS的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差异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汤e,
本文编号:784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78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