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3:13
本文关键词: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突破性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
【摘要】: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竞争能力、市场地位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现状是有关企业领导和政府官员都希望了解的“重大省情”。然而,由于专门研究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文献“寥若晨星”,人们对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分布状况、平均水平、薄弱之处和发展对策等相关问题均“所知甚少”。在此背景下,研究本课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本篇文章首先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初始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经过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鉴别力分析,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与优化,从而最终建立了比较科学而实用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人员访谈及统计资料收集到204家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而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掌握了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分布状况与平均水平。第三,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然后,运用该模型和上面建立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2家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继而采用聚类分析法将这些样本企业(按照其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水平)划分为四大类,即第一类高新技术企业、第二类高新技术企业、第三类高新技术企业、第四类高新技术企业。最后,根据四类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特点与问题,提出了它们提高自身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各自对策。
【关键词】:突破性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3.1;F276.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0-12
- 1.2.1 研究内容10-11
- 1.2.2 研究方法11-12
-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图12-14
- 1.3.1 创新之处12-13
- 1.3.2 技术路线图13-14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14-21
- 2.1 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14-18
- 2.1.1 突破性创新的概念与内涵14-16
- 2.1.2 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构成与测量16-17
- 2.1.3 突破性创新能力研究的现有总结17-18
- 2.2 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概述18-21
- 2.2.1 评价指标研究概述18-19
- 2.2.2 评价方法研究概述19-20
- 2.2.3 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现有研究总结20-21
- 第三章 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21-28
- 3.1 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分析与初步设计21-23
- 3.1.1 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构成维度:一级评价指标21
- 3.1.2 突破性创新能力的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21-22
- 3.1.3 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理论模型22-23
- 3.2 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统计检验与正式确立23-28
- 3.2.1 隶属度分析23-24
- 3.2.2 相关性分析24-25
- 3.2.3 鉴别力分析25-28
- 第四章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调研与分析28-35
- 4.1 调研的主要内容28
- 4.2 调研的方式与流程28-29
- 4.3 调研过程概述29
- 4.4 调研结果及其分析29-35
- 4.4.1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情况调研结果及其分析29-30
- 4.4.2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的调研结果及其分析30-33
- 4.4.3 制约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调研结果及其分析33-35
- 第五章 样本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35-51
- 5.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35-36
- 5.1.1 数据来源35
- 5.1.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35-36
- 5.2 因子分析处理36-44
- 5.2.1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进行统计检验36-38
- 5.2.2 求特征值、特征向量,,发现“公共因子”38-39
- 5.2.3 因子旋转计算、建立因子载荷矩阵39-40
- 5.2.4 进行因子解释并命名40-41
- 5.2.5 计算因子得分41-42
- 5.2.6 计算各企业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42-43
- 5.2.7 因子分析结论43-44
- 5.3 聚类分析处理44-51
- 5.3.1 样本企业聚类44-47
- 5.3.2 聚类分析结论47-51
- 第六章 提高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对策51-54
- 6.1 提高第一类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对策51
- 6.2 提高第二类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对策51-52
- 6.3 提高第三类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对策52-53
- 6.4 提高第四类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对策53-54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54-56
- 7.1 研究总结54-55
-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的设想55-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 附录62-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东海;;我国科技企业创新管理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06期
2 涂红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吴伟伟;于渤;吴冲;;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管理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5期
4 王林英;;突破性创新能力体系构建[J];经营与管理;2012年04期
5 宁连举;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科研管理;2011年03期
6 朱勇萍;陈继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年03期
7 刘晶;孙利辉;王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9年S1期
8 刘开第;庞彦军;栗文国;;多指标决策中隶属度转换算法及其应用[J];自动化学报;2009年03期
9 缪小明;赵晖;;基于动态能力的我国企业突破性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10期
10 彭灿;;突破性创新团队及其组建与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850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85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