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18:14

  本文关键词: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媒体关注 管理者团队 背景特征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单独研究某种盈余管理方式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最新的研究转向了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结合。在发达国家,媒体一度被视为比肩于立法、司法和行政的“第四方权力”。媒体更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近期为学术界所关注。基于此背景,文章探究了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即媒体关注如何影响上市公司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进一步,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认为,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因为自身背景特征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心理偏好和行为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文章引入了管理者背景特征(年龄、任期、团队规模等),探究其在媒体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选择路径上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文章以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取样总体,经过筛选挑出符合条件的60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媒体报道的视角对这些上市公司真实以及应计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引入管理者特征作为调节变量,探究其在影响路径上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两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媒体关注度的改变能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在盈余管理方式上的选择。即随着媒体关注度的提升,上市公司会更多的采取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管理盈余,而减少采用真实盈余管理这种损害公司内在价值的方式。进一步,公司高层管理者团队成员平均任期越长、年龄越大,团队总体规模越大,越能使得公司在媒体关注的压力下减少对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运用。虽然媒体关注的变化对公司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但是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效应依然能够得到体现。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治理以及高层管理者团队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媒体关注 管理者团队 背景特征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10
  • 1.2 研究目的10
  • 1.3 研究意义10-11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11-15
  • 1.4.1 研究方法11-12
  • 1.4.2 研究框架12-15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5-27
  • 2.1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综述15-17
  • 2.2 媒体关注相关文献综述17-21
  • 2.2.1 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17-19
  • 2.2.2 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机制19-21
  • 2.3 管理者背景特征与公司决策相关文献综述21-24
  • 2.3.1 管理者背景特征与公司经营决策相关文献综述21-23
  • 2.3.2 管理者背景特征与公司投资决策相关文献综述23-24
  • 2.3.3 管理者背景特征与公司筹资决策相关文献综述24
  • 2.4 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相关文献综述24-27
  • 2.4.1 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24-25
  • 2.4.2 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内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25-27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27-33
  • 3.1 相关理论基础27-31
  • 3.1.1 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27-28
  • 3.1.2 高阶理论28-31
  • 3.2 研究假设31-33
  • 3.2.1 媒体关注对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影响的假设31
  • 3.2.2 管理者团队背景特征调节作用的假设31-33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及检验33-45
  • 4.1 变量度量33-36
  • 4.1.1 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33-34
  • 4.1.2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34-35
  • 4.1.3 媒体关注程度的度量35
  • 4.1.4 管理者背景特征可量化指标选取35-36
  • 4.1.5 控制变量36
  • 4.2 模型建立36-37
  • 4.2.1 媒体关注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关系模型36
  • 4.2.2 管理者团队背景特征的调节作用模型36-37
  • 4.3 样本选择37-38
  • 4.4 实证分析38-45
  • 4.4.1 描述性统计38-40
  • 4.4.2 媒体关注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关系检验40-41
  • 4.4.3 管理者团队背景特征的调节作用检验41-43
  • 4.4.4 稳健性检验43-45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45-49
  • 5.1 研究结论45-46
  • 5.2 政策建议46-48
  • 5.2.1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46-47
  • 5.2.2 管理者团队建设的政策建议47-48
  • 5.3 后续研究方向48-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岗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J];中州审计;2002年07期

2 张惠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我见[J];中州审计;2002年09期

3 刘应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的十大区别[J];财政监察;2002年10期

4 鄢志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方法[J];财会月刊;2005年06期

5 李迎玲;;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2期

6 李福;;试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J];财会通讯;2006年04期

7 杨越平;;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6年26期

8 任秀梅;赵晓华;任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J];理论观察;2006年05期

9 陈丽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14期

10 尹泽;;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新会计准则对其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曦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基于金融资产分类及会计确认差异的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唐绍均;;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法律监管对策的完善[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力;张玉春;;股权分置改革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变化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刘永泽;唐大鹏;;社保基金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高利芳;;证监会处罚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后果及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金莲花;张志花;;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来自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韦德洪;文静;;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崔学刚;李欣忆;;避税是否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基于上市公司会计报告重述数据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叶康涛;刘行;;会计准则变迁与盈余管理的税收成本[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亦卓;透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范年茂;如何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3 曲云,

本文编号:937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937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a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