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母公司会“偏袒”补贴团队管理型基金吗?
发布时间:2017-09-28 18:06
本文关键词:基金母公司会“偏袒”补贴团队管理型基金吗?
【摘要】:从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出两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母公司)的组织模式成为行业主流,第二大趋势是团队管理型基金这种基金管理型模式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采用基金经理团队的方式管理基金。本文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究基金母公司对旗下不同管理结构的基金的主动干预行为,并试图回答基金母公司是否会对团队管理型基金进行“偏袒”补贴这一问题。文中所指的“偏袒”行为定义如下:对于基金母公司来说,由于旗下管理多只子基金,不同子基金对于基金母公司整体的利润贡献是不同的,存在“高价值基金”和“低价值基金”的区别,基金母公司可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更多地配置给“高价值基金”,提升“高价值基金”的业绩,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增加基金的投资者现金流,提升基金母公司层面的整体利润,本文将上述基金母公司的行为称为母公司的“偏袒”行为。基金母公司在实施“偏袒”行为所使用的具体手段,本文称之为“补贴”,比如为“高价值基金”配置更多明星基金经理、将更好的投资项目优先配置给“高价值基金”以及为“高价值基金”买卖股票提供相应支持以降低买卖成本等。由于基金母公司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基金母公司进行补贴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旗下子基金的资源进行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补贴“高价值基金”的同时往往会牺牲一部分“低价值基金”的利益,从而实现业绩从“低价值基金”向“高价值基金”转移。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基金母公司是否会“偏袒”团队管理型基金,而对其进行更多补贴?其次,基金母公司在对团队管理型基金进行“偏袒”补贴时具体采用哪些方式?最后,经过基金母公司的“偏袒”补贴后,团队管理型基金和个人管理型基金在业绩、风险和现金流等方面存在什么差异?本文选取我国2004-2014年普通股票型公募基金为研究对象,对上述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从不同管理结构基金之间业绩差异的角度发现了基金母公司对团队管理型基金进行“偏袒”补贴的间接证据。首先,本文发现归属于同一基金母公司的团队-个人基金的业绩差异显著大于归属于不同基金母公司的团队-个人基金的业绩差异,平均每年多0.14%,这说明团队管理型基金和个人管理型基金之间的业绩差异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基金母公司的主动干预管理,同一基金母公司旗下个人管理型基金的部分业绩被输送给团队管理型基金;其次,本文发现当团队管理型基金的业绩整体好于个人管理型基金时,团队管理型基金的部分业绩会转移至个人管理型基金,当团队管理型基金业绩整体差于个人管理型基金时,个人管理型基金的部分业绩也会转移至团队管理型基金,但总体来看,后者大于前者,即团队管理型基金总体上获得的业绩输送大于个人管理型基金。第二,本文从基金母公司优势资源配置的角度发现了基金母公司对团队管理型基金“偏袒”补贴的直接证据。本文研究的优势资源配置主要包括IPO项目的分配和明星基金经理的任命两方面。首先,从IPO项目分配的角度分析,本文发现虽然总体来看团队管理型基金获得的IPO项目比个人管理型基金显著更少,但当这两类基金都归属于混合管理型基金母公司1时,团队管理型基金获得的IPO项目会显著多于个人管理型基金,每只基金每年平均多获得0.0054个IPO项目,这直接证明了基金母公司会通过IPO项目的分配这种途径对团队管理型基金进行“偏袒”补贴,将更多的IPO项目分配给团队管理型基金;其次从明星基金经理任命的角度分析,文章发现虽然总体来看团队管理型基金和个人管理型基金在获得明星基金经理的可能性上无明显差异,但当两者都归属于混合管理型基金母公司时,团队管理型基金获得明星基金经理的可能性便会显著高于个体管理型基金,上述实证结果直接证明了明星基金经理任命也是基金母公司对团队管理型基金进行“偏袒”补贴的重要渠道。第三,本文通过研究基金母公司“偏袒”补贴后的不同管理模式基金在业绩、风险和现金流方面的差异发现,经过基金母公司“偏袒”补贴之后,团队管理型基金和个人管理型基金在投资业绩上无显著差异,但团队管理型基金的风险更低,投资者现金流更多。对于经过基金母公司“偏袒”补贴后不同管理结构基金在业绩方面无明显差异这一点,本文认为原因在于基金的不同管理结构会影响基金的业绩,即由于团队管理型基金团队决策的原因,本身会使业绩差于个人管理型基金(国内外文献大多支持该观点),基金母公司对团队管理型基金的“偏袒”补贴虽然可以提升团队管理型基金的业绩,但提升的程度不足以使团队管理型基金的业绩显著高于个人管理型基金。
【关键词】:偏袒 补贴 基金母公司 团队管理型基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1
- 1.1 引言11-15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5-16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16-19
- 1.4 文章的特点和不足19-21
- 1.4.1 文章的特点19
- 1.4.2 文章的不足19-21
- 2. 文献综述21-26
- 2.1 基金母公司对旗下子基金进行主动管理的文献21-22
- 2.2 不同管理结构的基金差异性研究的文献22-25
- 2.3 小结25-26
- 3. 数据26-33
- 3.1 数据来源26
- 3.2 主要研究变量的定义26-30
- 3.2.1 基金管理结构26-27
- 3.2.2 基金投资风格27-28
- 3.2.3 基金和基金母公司的规模和年龄28-29
- 3.2.4 基金费率29
- 3.2.5 基金周转率29
- 3.2.6 基金风险29
- 3.2.7 基金业绩29-30
- 3.2.8 基金净现金流30
- 3.3 描述性统计30-33
- 4. 基金母公司对团队管理型基金进行“偏袒”补贴效应的检验33-43
- 4.1 假设34-35
- 4.2 检验方法35-37
- 4.3 检验结果37-39
- 4.4 基金母公司是否仅在团队管理型基金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进行补贴?39-42
- 4.5 小结42-43
- 5. 基金母公司对团队管理型基金进行“偏袒”补贴的直接证据43-50
- 5.1 IPO项目的优先配置44-47
- 5.2 明星基金经理的任命47-49
- 5.3 小结49-50
- 6. 基金母公司补贴后不同管理模式的基金的业绩、风险及现金流差异50-59
- 6.1 团队管理型基金和个人管理型基金的业绩差异50-53
- 6.2 团队管理型基金和个人管理型基金的风险差异53-54
- 6.3 团队管理型基金是否比个人管理型基金更能吸引投资者现金流?54-57
- 6.4 小结57-59
- 7. 结论与启示59-62
- 7.1 结论59-60
- 7.2 启示60-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智勇;团队管理[J];软件工程师;2000年05期
2 蔡晴;看美、日、欧企业的团队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1年02期
3 汪希成,刘晓红,陈冀南;团队管理的价值取向与效能发挥[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何燕珍;工作团队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06期
5 李平;浅议团队的构成要素和优化团队管理[J];企业经济;2003年04期
6 沈妙颖;从三维结构系统模型看团队管理[J];现代企业;2003年04期
7 卢陈思;轮岗:联想团队管理“撒手锏”[J];人才w,
本文编号:937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93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