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企业微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创新 基本类型 中小企业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摘要】:作为创新实践的成果,微创新对创新实践及经济增长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微创新是一种创新思维,也是一种创新方式。一方面,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微创新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且大多数局限于概念界定和经验总结层面,缺乏明确、系统的理论体系及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国内外对于微创新类型、影响因素及不同情境下不同微创新类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等研究相对较少,微创新研究对完善创新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微创新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且微创新是实践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的有效途径,微创新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论文主要从微创新理论与企业微创新实践两个方面对微创新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微创新理论研究。包括:(1)基于创新内容的视角,对微创新内涵进行界定。(2)从市场创新的角度,对微创新与延续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从技术的角度,对微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特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内涵界定及特性对比分析,总结微创新特性。(3)基于创新性、市场中断、创新领域的重复性等维度将微创新划分为模仿式微创新、延续式微创新和自主式微创新。(4)案例分析研究。通过对百度搜索产品、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微信、奇虎360、新浪微博等互联网领先企业的微创新实践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分析企业微创新实践历程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一步论证和阐述微创新的主要特性与基本类型。其次,微创新类型、创新影响因素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实证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浙江省258家企业微创新的实践数据,经过筛查得到有效数据206份。利用SPSS 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微创新类型与创新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并结合回归分析法,研究不同情境下微创新类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微创新类型的中介作用。包括:(1)微创新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2)不同情境下企业微创新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3)微创新类型在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探析。最后,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以及研究意义和研究展望。分别从基于创新影响因素和基于微创新类型选择的绩效提升对策两个方面提出企业微创新实施策略。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得出主要结论:(1)微创新可分为模仿式微创新、延续式微创新和自主式微创新。微创新具有全面开放性、广泛渗透性、双重组合性、快速迭代性、不断试错性、用户体验至上等特性。(2)通过案例分析可知,互联网企业在实施自主式微创新时会更多地选择内部研发型和产业联盟型创新,在进行模仿式微创新时倾向于选择领先用户推动型及供应商推动型创新,并且注重通过市场维系型、技术更替型及政策诱导型创新等延续式微创新来维系市场竞争优势。(3)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微创新主要影响因素对微创新类型的影响可知,要素资源、管理资源和外部条件约束等影响因素对模仿式微创新具有更显著的影响,而与自主式和延续式微创新的相关性较低。具体而言,创新要素缺乏、创新风险过高或市场需求不足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模仿式微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或创新意识不强,包括管理者不愿意创新或企业文化不利于创新时,不利于企业微创新活动的有效推进与发展;法规或标准不利于创新时,企业倾向于选择延续式或模仿式微创新。(4)不同类型的微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直接导致不同情境下企业微创新的决策不同。论文选择生命周期和行业类型两个情境变量,分析不同情境下微创新类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总体上看,延续式微创新和自主式微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关系;模仿式微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为有效提高创新绩效,处于导入期的中小企业更应选择模仿式微创新;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更应该选择延续式微创新和自主式微创新;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更应该选择自主式微创新;传统型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选择延续式微创新,科技型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选择自主式微创新,服务型中小企业应该选择延续式和自主式微创新。(5)不同微创新类型在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微创新 基本类型 中小企业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1 绪论14-21
- 1.1 研究背景14-16
- 1.1.1 研究的理论背景14
- 1.1.2 研究的实践背景14-16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18
- 1.2.1 研究目的16-17
- 1.2.2 研究意义17-18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18-19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8-19
- 1.3.2 可能的创新点19
-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9-21
- 2 相关文献综述21-28
- 2.1 创新国内外研究综述21-24
- 2.1.1 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21-23
- 2.1.2 微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23-24
- 2.2 微创新影响因素研究24-26
- 2.2.1 要素资源24-25
- 2.2.2 管理资源25-26
- 2.2.3 外部约束条件26
- 2.3 创新绩效测度指标研究26-28
- 3 微创新理论概述28-47
- 3.1 微创新内涵28-29
- 3.2 微创新基本特性分析29-35
- 3.2.1 微创新特性对比29-34
- 3.2.1.1 微创新特性与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特性对比分析29-31
- 3.2.1.2 微创新特性与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特性对比分析31-34
- 3.2.2 微创新基本特性34-35
- 3.3 微创新类型35-39
- 3.3.1 微创新类型划分依据35-36
- 3.3.2 微创新基本类型36-39
- 3.3.2.1 模仿式微创新类型37-38
- 3.3.2.2 延续式微创新类型38
- 3.3.2.3 自主式微创新类型38-39
- 3.4 微创新案例研究39-47
- 3.4.1 百度搜索产品的微创新实践39-40
- 3.4.2 阿里巴巴支付宝的微创新实践40-41
- 3.4.3 腾讯微信产品的微创新实践41-42
- 3.4.4 奇虎360的微创新实践42
- 3.4.5 新浪微博的微创新实践42-46
- 3.4.6 企业微创新实践的多案例比较分析46-47
- 4 微创新类型、影响因素与创新绩效的关联分析47-60
- 4.1 微创新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47-51
- 4.1.1 创新要素与微创新类型的相关性47-48
- 4.1.2 创新风险与微创新类型的相关性48
- 4.1.3 创新意识与微创新类型的相关性48-49
- 4.1.4 组织结构设置与微创新类型的相关性49-50
- 4.1.5 市场需求与微创新类型的相关性50
- 4.1.6 相关法规或标准与微创新类型的相关性50-51
- 4.2 不同情境下企业微创新类型的选择51-57
- 4.2.1 不同类型微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51-52
- 4.2.2 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52-54
- 4.2.2.1 导入期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52-53
- 4.2.2.2 成长期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53
- 4.2.2.3 成熟期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53-54
- 4.2.3 基于行业类型的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54-57
- 4.2.3.1 传统型中小制造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55
- 4.2.3.2 科技型中小制造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55-56
- 4.2.3.3 服务型中小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56-57
- 4.3 微创新类型的中介效应探析57
- 4.4 假设汇总及理论设计57-60
- 5 微创新类型、影响因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60-91
- 5.1 实证指标的选取60-62
- 5.1.1 微创新类型指标选取60-61
- 5.1.2 企业微创新绩效指标选取61-62
- 5.2 实证调研过程及数据处理62-65
- 5.3 微创新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65-75
- 5.3.1 信度和效度分析65
- 5.3.2 微创新类型实证分析65-67
- 5.3.2.1 微创新类型因子分析65-66
- 5.3.2.2 微创新类型因子的信度分析66-67
- 5.3.3 微创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67-68
- 5.3.3.1 微创新影响因素因子分析67-68
- 5.3.3.2 微创新影响因素因子的信度分析68
- 5.3.4 微创新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68-70
- 5.3.4.1 微创新类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68-69
- 5.3.4.2 相关性分析结果讨论与分析69-70
- 5.3.5 微创新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及假设检验70-75
- 5.3.5.1 模仿式微创新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71-72
- 5.3.5.2 延续式微创新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72-73
- 5.3.5.3 自主式微创新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73-74
- 5.3.5.4 回归结果讨论与分析74-75
- 5.3.6 小节结论75
- 5.4 微创新类型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75-83
- 5.4.1 企业创新绩效实证分析75-77
- 5.4.1.1 企业创新绩效因子分析75-76
- 5.4.1.2 企业创新绩效的信度分析76-77
- 5.4.2 微创新类型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77-80
- 5.4.2.1 微创新类型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77
- 5.4.2.2 微创新类型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及假设检验77-79
- 5.4.2.3 结果讨论与分析79-80
- 5.4.3 不同情境下微创新类型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80-83
- 5.4.3.1 不同生命周期微创新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80-81
- 5.4.3.2 不同行业类型微创新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81-83
- 5.4.4 小节结论83
- 5.5 微创新类型的中介作用分析83-90
- 5.5.1 中介效应检验理论与流程83-84
- 5.5.2 微创新类型的中介效应检验84-89
- 5.5.2.1 模仿式微创新的中介作用分析86-87
- 5.5.2.2 延续式微创新的中介作用分析87-88
- 5.5.2.3 自主式微创新的中介作用分析88-89
- 5.5.3 小节结论89-90
- 5.6 实证研究结果小结90-91
-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91-98
- 6.1 研究结论91-94
- 6.2 对策建议94-96
- 6.2.1 基于创新影响因素的绩效提升对策94-95
- 6.2.2 基于微创新类型选择的绩效提升对策95-96
- 6.3 研究意义及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96-98
- 6.3.1 研究价值与贡献96-97
- 6.3.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97-98
- 致谢98-99
- 参考文献99-107
- 附录107-110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土吉万;;企业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J];招商周刊;2008年02期
2 毛小波;周国耀;陈文轩;;创新人物价值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标准[J];新东方;2009年Z1期
3 尹一丁;;找出你的创新短板[J];时代经贸;2012年08期
4 郑语;略论社科成果的创新价值[J];南方经济;1996年08期
5 刘学清;创新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国饲料;2000年11期
6 汪浩;关于创新规律性的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7 谢易苍;台湾精品 创新价值[J];上海包装;2003年01期
8 秦祖泽;创新的哲学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乔松楼;;到底是什么影响了科研和学术创新?[J];北京观察;2003年07期
10 曹山河;论创新价值观[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东;杜稳灵;;企业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2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贵州省老科协、贵阳市老科协课题组;;自主创新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A];贵州省第五届科技创新论坛文集[C];2009年
4 王桂兰;刘莹莹;;实施品牌战略 不断提高我省对外贸易自主创新能力[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王凤彬;甄珍;;创新研究中的多层次性及其发展前沿[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隋映辉;赵琨;丁海洋;;建设创新型城市:我国主要问题形成条件及政策建议[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李晓西;赵峥;;对科技创新驱动首都科学发展的认识与思考[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黄群慧;;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分析[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龚毅;杨利峰;;双元机制与企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相互关系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林志扬;林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杨艺;利用大数据开创新价值[N];重庆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潘辉 通讯员 刘爱德 李奉臣;用创新引领企业和谐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胡敬科;TCL电脑细分创新价值[N];中国企业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贾学颖;创新,我们还缺点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9年
5 黄乃君;创新呼唤草根英雄[N];人民邮电;2010年
6 绍兴市林业局 徐江峰;以“三圈理论”指导创新实践[N];绍兴日报;2011年
7 天天;让创新成常态[N];人民邮电;2011年
8 ;创新价值的6种形式[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9 中铁三局桥隧公司 王新平;班组创新工作室:提升创新价值[N];工人日报;2011年
10 科技部调研室 刘琦岩;迎接颠覆性创新群集到来的挑战[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举;创新场域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汪寅;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马云俊;创新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创新效率评价[D];辽宁大学;2013年
4 何小英;创新得当论[D];中南大学;2011年
5 阎立;技术惯域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凤娣;论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希炯;知识管理中知识转换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敏;基于二元组织的企业颠覆性和维持性创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温恒福;教育创新组织的领导与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昊天;跨界搜索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朦;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春玲;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渤海大学;2016年
5 王云;理工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创新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刘子凯;IT企业开源创新的用户创新测评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任浩;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管理的互动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郭林芳子;欧盟主要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战略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9 陈佳丽;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邓晓凡;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4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96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