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P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P系统 聚类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唯有提高其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术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们基于各个维度构建了多种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改进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梳理了学者们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等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在创新过程、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界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三者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外延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在界定的概念范围内,依据之前学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成果,论文构建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将企业创新过程分为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两者之间通过市场信息进行连接。内部环境设计依照时间顺序从创新意识、概念模型到产品研发、投入市场,直观地展现企业将技术、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过程。2.依据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各阶段,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创新过程为依据,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会更加全面,避免遗漏。3.基于P系统的模糊聚类算法。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影响因素构成的系统是灰色系统。首先计算各影响因素两两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依据灰色绝对关联度的大小,应用类细胞P系统将各影响因素进行聚类。最终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被聚为4类,分别是人力资本支持能力、结构资本支持能力、物质资本支持能力和成果产出能力。4.应用P系统对山东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应用方面,P系统拓宽了新的应用领域。由评价结果来看,山东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很不平衡,青岛、济南技术创新投入、研发、成果上都遥遥领先。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P系统 聚类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3.1;F276.4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1章 绪论10-2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选题的背景10-11
- 1.1.2 理论意义11-12
- 1.1.3 实践意义12
- 1.2 研究内容12-14
- 1.3 文献综述14-26
- 1.3.1 P系统文献综述14-20
- 1.3.2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文献综述20-26
- 1.4 研究方法26
- 1.5 论文创新点26-28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型28-35
- 2.1 相关概念28-31
- 2.1.1 高新技术企业28-29
- 2.1.2 高新技术企业分类29
- 2.1.3 技术创新29-30
- 2.1.4 技术创新能力30-31
- 2.2 相关理论31-32
- 2.2.1 技术核心能力理论31
- 2.2.2 变革型领导理论31-32
- 2.2.3 知识管理理论32
- 2.3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32-35
- 2.3.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32-33
- 2.3.2 技术创新过程分析33-35
- 第3章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35-41
- 3.1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归纳35-36
- 3.2 外部影响因素36-37
- 3.2.1 法律政策37
- 3.2.2 市场环境37
- 3.3 内部影响因素37-38
- 3.3.1 企业内部环境37-38
- 3.3.2 企业创新投入38
- 3.4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38-41
- 第4章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41-54
- 4.1 基于影响因素的调研设计41-44
- 4.1.1 调查问卷设计41
- 4.1.2 问卷信度与效度41-42
- 4.1.3 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42-44
- 4.2 基于P系统的一级指标筛选44-50
- 4.2.1 影响因素的聚类问题44
- 4.2.2 模糊聚类44-45
- 4.2.3 基于P系统的模糊聚类算法45-46
- 4.2.4 P系统设计46-47
- 4.2.5 P系统中的运算过程47-48
- 4.2.6 仿真实验及聚类结果48-50
- 4.3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50-54
-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50-51
- 4.3.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51-54
- 第5章 基于P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54-60
- 5.1 基于P系统的评价方法54
- 5.2 层次聚类算法54-56
- 5.2.1 层次聚类算法概述54-55
- 5.2.2 K-凝聚层次聚类算法55-56
- 5.3 基于P系统的K-凝聚层次聚类算法56-58
- 5.3.1 P系统设计56-57
- 5.3.2 P系统中的聚类过程57-58
- 5.4 性能分析58-60
- 第6章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60-68
- 6.1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描述性统计60-61
- 6.2 基于P系统运算规则的伪代码61-64
- 6.2.1 代码实现描述61
- 6.2.2 伪代码设计61-64
- 6.3 评价结果分析64-66
- 6.3.1 基于地市的评价结果64-65
- 6.3.2 基于行业的评价结果65-66
- 6.4 对策建议66-68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7.1 结论68-69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9-70
- 附录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调查70-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及项目参与情况76-77
- 致谢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春;;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评价[J];北方经贸;2016年02期
2 刘晋科;干胜道;杨姗姗;;劳资财务公平测度比较研究——以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例[J];管理世界;2016年01期
3 朱思文;;基于综合权重和物元可拓法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年05期
4 胡振华;杨琼;;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02期
5 牛冲槐;刘颖祺;牛彤;;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差异化分析[J];经济问题;2014年05期
6 周正;;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7 CHEN Na;XU Ze-shui;XIA Mei-mei;;Hierarchical hesitant fuzzy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J];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Series B);2014年01期
8 王俊涛;张建辉;;基于CCA-DEA的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资源配置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03期
9 王改芝;;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现状研究[J];时代金融;2014年02期
10 张玉臣;吕宪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生模型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黄亮;膜计算优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培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2 倪颖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73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97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