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涌现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6:41
本文关键词:社会涌现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金融 复杂系统 社会涌现 批判实在论 阿里巴巴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相融合产生的涌现体,具有显著地复杂系统的特征。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已经由最开始的网上银行发展成为集平台、支付、大数据、金融为一体的复杂的互联网金融系统。对于这样的复杂系统,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却从简单要素出发,试图以单一要素或数个要素对整个复杂系统进行解释和研究,很显然,这种思维方式不能充分阐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在解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时缺乏解释力和指导力,因此需要用复杂性思考方式来研究并创新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研究工具。 随着复杂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涌现理论和批判实在论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它们在分析涌现现象时,强调本体的层化,主张从不同层面去探求事物发展的机制。在这个视角下,本文基于社会涌现的批判实在论立场,以关系结构为分析单元,在本体论上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进行层化,在认识论上运用社会涌现理论分析这些层面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的分析框架,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在概述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社会涌现论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研究,并对阿里巴巴集团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创造发展过程进行了案例分析,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互联网金融的创生过程、更深刻地理解创新改变社会的机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开阔的研究思路。 本篇论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然后论述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最后对研究思路进行了简述。第二部分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以及理论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从结构与能动关系研究出发引出社会涌现的批判实在论,为后文分析提供牢固的理论根基。第四部分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的分析框架,首先论证了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涌现性,然后基于社会涌现论构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的分析框架。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从时间线上对阿里巴巴集团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进行了理论剖析,分别从积累阶段、探索创新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展开论述,给予互联网金融发展一些启示。第六部分对本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复杂系统 社会涌现 批判实在论 阿里巴巴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9;F8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2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10
- 1.2 研究思路10-11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11-12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研究综述12-16
- 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12-13
- 2.2 研究现状13-16
- 2.2.1 研究焦点13-14
- 2.2.2 相关理论研究工具14-15
- 2.2.3 本文的研究方法15-16
- 第3章 社会涌现理论概要16-26
- 3.1 批判实在论理论介绍17-19
- 3.1.1 先验实在论17
- 3.1.2 批判自然主义17-18
- 3.1.3 回溯法18-19
- 3.2 社会涌现论19-22
- 3.2.1 结构决定论19-20
- 3.2.2 方法论个体主义20
- 3.2.3 互动还原论20-21
- 3.2.4 结构二重性与本体层化21-22
- 3.3 社会涌现的批判实在论分析框架22-26
- 第4章 社会涌现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分析26-34
- 4.1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26-27
- 4.1.1 瞬时性和移动化26-27
- 4.1.2 广覆盖和发展快27
- 4.1.3 互动强和透明化27
- 4.1.4 成本低和效率高27
- 4.1.5 监管弱和风险高27
- 4.2 互联网金融的复杂性和涌现性27-30
- 4.2.1 互联网金融的四个特征28-29
- 4.2.2 互联网金融的三个机制29-30
- 4.3 基于社会涌现理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分析框架30-34
- 4.3.1 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的四个环节30-32
- 4.3.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分析框架32-34
- 第5章 阿里巴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34-44
- 5.1 时代背景34
- 5.2 阿里巴巴集团发展历程34-35
- 5.3 阿里巴巴互联网金融体系创生过程及理论解析35-41
- 5.3.1 积累阶段(1999年-2002年)35-36
- 5.3.2 探索创新阶段(2003年-2010年)36-39
- 5.3.3 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39-41
- 5.4 阿里巴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41-44
- 5.4.1 弥补金融体系的缺口的影响41-42
- 5.4.2 冲击商业银行的支付地位42
- 5.4.3 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42-44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44-46
- 6.1 结语44
- 6.2 展望44-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海曙;谭烨;刘小丽;;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1年02期
2 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年11期
3 肖本华;;美国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3年01期
4 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05期
5 侯维栋;;侯维栋:金融服务的创新对商业银行更加重要[J];银行家;2013年07期
6 万建华;;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J];上海国资;2013年06期
7 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年11期
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年12期
9 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07期
10 朱晋川;;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3年10期
,本文编号:1077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07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