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19:18

  本文关键词: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两化”融合 三元经济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两化”深度融合


【摘要】: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当代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自身和全球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灾难,导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后的几十年乃至近百年中一直在奋力弥补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表现就是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以此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完成现代工业化的伟大使命。 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人类迈进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背景,结合中国特色,做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当前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幅提高信息化水平。报告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强调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国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做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中后期,积极推进工业由大变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走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如何实现“两化”融合,怎样更好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研究方向和重点,也是本文的立意根本。 “两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第二章梳理和归纳了国外和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国外研究从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信息化及其演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述;国内研究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及其演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述。 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为“两化”融合基本分析、三元经济模型和“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基本分析包括“两化”基本关系,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还包括“两化”融合内涵分析,在充分把握“两化”融合本质、特征、必要性、发展模式、途径等内容的基础上,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智慧企业、智慧城市六个角度对“两化”融合的内涵进行全面阐释。第二部分通过传统二元经济局限性和简单三元经济模型分析两个层面对“两化”融合的模型进行理论探讨,试图探寻“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构筑其理论体系。通过追本溯源两化融合被提出的由来和依据,是源于美国20世纪末新经济政策的全球扩散作用,于是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对“两化”融合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提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框架并进行假设证明。第三部分介绍了“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基本框架、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在理论模型的支撑下,第四章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分析,涵盖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分别经历了2002年—2007年的提出阶段、2008年—2011年的开展试点阶段和2012年以来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二部分就是实证分析,通过区域融合评价和产业融合评价,对“两化”融合发展攻坚期的全国31个地区和13个代表性产业进行实证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分别从总体分析、水平分析和指标分析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对中国省域和产业“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分别从第四章划分的发展水平四个梯队和四个级别的层面具体对各个地区和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对主要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法的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中主要选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型市场经济国家中主要选取老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和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特色的“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通过对这些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主要做法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两化”融合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三个层面的应用现状比较,得出对于我国发展“两化”融合做法的借鉴。 在总结全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七章从智慧企业建设、区域融合推进、产业融合推进和政府优势发挥四个角度得出推进企业、区域、产业、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首先,在对“两化”融合基本内涵的把握和诠释上,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智慧企业和智慧城市六个方面进行具体涵义阐述,这六个方面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意义上的“两化”融合内涵,涉及到企业研发、制造、管理、销售、服务所有环节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递进特点,企业“两化”融合的实现是区域“两化”融合实现的基础,区域融合又造就了整个社会的“两化”融合实现,相辅相成、环环紧扣。而六方面中的最后两个方面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最高阶段和延伸。 其次,论文在梳理归纳国内外关于工业化、信息化和“两化”关系、“两化”融合的文献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两化”融合模型的理论框架,可以说只是理论框架的探索,目前没有官方或较统一、主流的关于“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稍微填充这一领域,也期待后来的研究者们继续探索。 再次,对具体区域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和有效抓手。论文对全国31个省域和13个代表性产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通过横纵向比较,总体、梯队和指标多维分析,摸清各省域“两化”融合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对于下一步指导“两化”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两化”融合 三元经济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两化”深度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4;F49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22
  • 1.1 问题的提出16
  • 1.2 研究的意义16-18
  • 1.3 研究的方法18-19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19-21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21-22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22-38
  • 2.1 国外文献综述22-30
  • 2.1.1 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22-24
  • 2.1.2 信息化及其演进24-29
  • 2.1.3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29-30
  • 2.2 国内文献综述30-38
  • 2.2.1 新型工业化理论30-32
  • 2.2.2 信息化及其演进32-34
  • 2.2.3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34-38
  • 第3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38-73
  • 3.1 “两化”融合的基本分析38-47
  • 3.1.1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38-42
  • 3.1.2 “两化”融合基本内涵42-47
  • 3.2 三元经济模型框架47-52
  • 3.2.1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的局限性47-49
  • 3.2.2 简单三元经济模型框架分析49-52
  • 3.3 “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52-73
  • 3.3.1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52-53
  • 3.3.2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基本框架53-54
  • 3.3.3 “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54-56
  • 3.3.4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56-73
  • 第4章 中国“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73-116
  • 4.1 中国“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73-74
  • 4.2 “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融合视角74-94
  • 4.2.1 区域融合水平的评价结果74-81
  • 4.2.2 区域融合水平的总体分析81
  • 4.2.3 区域融合水平的梯队分析81-84
  • 4.2.4 区域融合水平的指标分析84-94
  • 4.3 “两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产业融合视角94-116
  • 4.3.1 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结果94-97
  • 4.3.2 产业融合水平的总体分析97-98
  • 4.3.3 产业融合水平的级别分析98-99
  • 4.3.4 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标分析99-116
  • 第5章 中国“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116-124
  • 5.1 主要问题及成因——基于区域融合视角116-119
  • 5.1.1 分类分析116-118
  • 5.1.2 总体分析118-119
  • 5.2 主要问题及成因——基于产业融合视角119-124
  • 5.2.1 分类分析119-122
  • 5.2.2 总体分析122-124
  • 第6章 国外主要国家“两化”融合的比较与借鉴124-137
  • 6.1 城市融合平台124-128
  • 6.1.1 “两化”融合环境建设124-127
  • 6.1.2 信息技术促进节能降耗127-128
  • 6.2 智慧企业128-133
  • 6.2.1 研发设计信息化128-130
  • 6.2.2 生产过程信息化130-132
  • 6.2.3 经营管理信息化132-133
  • 6.2.4 企业级信息技术综合集成133
  • 6.3 产业融合平台133-135
  • 6.3.1 产业链级信息技术综合集成133-134
  • 6.3.2 产业生产模式信息化134-135
  • 6.4 比较与借鉴135-137
  • 第7章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137-146
  • 7.1 以智慧企业建设为核心推动“两化”深度融合137-138
  • 7.2 以城市融合平台为保障促进区域融合138-140
  • 7.3 以产业融合平台为依托推进产业融合140-142
  • 7.4 发挥政府优势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142-146
  • 附录146-179
  • 参考文献179-193
  • 致谢193-19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95-1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鹏;中国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2 张晓云;李晓;殷健;;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区——新政策语境下的沈阳经济区空间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0年03期

3 付加锋;李飞;;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6期

4 王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J];财政研究;2008年11期

5 张曙霄,孙莉莉;东北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6 刘大志,蔡玉胜;地方政府竞争、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05年02期

7 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1期

8 张春红;弭伟;马涛;李文杰;;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突破口——物联网、云计算[J];电信网技术;2010年11期

9 童有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层次和方向[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年07期

10 陈甬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企业对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轶e

本文编号:1109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109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c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