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模式分析及优化

发布时间:2020-05-27 11:56
【摘要】:2008年中国电信业新一轮的改革重组完成后,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新局面,三家运营商成为实力相当、规模相当、业务趋同的全业务电信服务运营商,中国电信市场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以3G牌照发放为新的起点,中国电信业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再次大规模上演。作为在中国刚刚起步的3G业务,如何能更快更好地得到普及和发展,不仅对于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中国联通3G业务发展以来取得了较好的商用效果,中国联通所采用3G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对于中国的3G发展有何影响,可以给我们带来何种经验和启示?是否有助于中国整个3G市场的繁荣。本文以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3G业务上市以来所采取的发展模式、发展成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启示,同时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优化建议,以期为中国联通乃至中国3G业务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探索一些新的经验和模式。 本文采用研究方法包括产品定价法、市场细分法、数据库管理等方法,全文分为五章进行分析论述。第一章是对全文的综述。主要从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中国联通发展历程概述以及3G业务发展对中国电信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出发,对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并概述了本论文中运用到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第二章是主要是对3G业务的起源及在全球的商用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三章主要从战略发展层面,着眼于战略定位、目标市场细分、渠道管理等多个角度对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启示。第四章主要是对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并着眼于下一步的3G发展趋势,提出优化建议。在优化建议中,独立性地提出了三个管理模版,即“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模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版”和“客户投诉管理模版”,并创新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资源配置中心,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虚拟交换和有偿配置”等新概念。第五章结论是总结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成果,目前还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图文】:

中国联通,目标定位,语音


图 3-1 中国联通 3G 用户目标定位上,考虑到 3G 目标用户兼有移动业务与互联网应用两类需征与业务使用情况,将用户分为了高语音高数据、低语音高、低语音低数据四类用户(见图 3-3)。低高语音低数据高语音高数据语音低数据数据业务低语音高数据IIIIIIIV中能够带来收入的因素,,而其他因素则会耗费成本。一个精可以赢得溢价并获得丰厚利润[10]。中国联通在产品定价上,图3-2 中国联通3G用户细分

中国联通,高端客户


定位在了高端客户群,使用户对使用联通 3G 业务有一种尊贵的感觉,是一种地位和形象的象征,既贴合了 WCDMA 制式的优势以及 IPHONE 等明星终图3-2 中国联通3G用户细分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6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卫;;中国电信业如何由大到强?[J];无线互联科技;2004年Z1期

2 郑友德;蔡祖国;;中国电信业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J];经济法论丛;2001年02期

3 高邦仁;;云中的华为[J];互联网周刊;2011年15期

4 ;国外 国内[J];无线互联科技;2005年07期

5 ;陈全桥[J];数字通信世界;2011年05期

6 尹峻岭;;3G背景下的运营支撑创新[J];信息方略;2010年13期

7 常硕;;中国电信业接入定价与互联互通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世界看中国[J];侨园;2011年06期

9 叶帅;刘江;吴燕;张宸;王爽;李昕哲;;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国企行业垄断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2期

10 天山;朴华;王治平;伯倩;;大唐电信:十年魔怔于3G[J];竞争力;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湘桂;刘跃;唐红;;中国电信业市场战略定位[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雷震洲;;中国电信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杨海曼;;无线市话发展对中国电信业的影响[A];海南省通信学会论文集(二○○二年)[C];2002年

4 杨海曼;;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发展和竞争条件的中国电信[A];海南省通信学会论文集(二○○二年)[C];2002年

5 杨国光;;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发展财务管理作用——谈中国电信集团迎接WTO挑战[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徐春红;;入世后中国电信市场发展的分析[A];2005年安徽通信论文集[C];2006年

7 赵清;;面向21世纪我国电信业协调发展方式与建议[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王春晖;;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电信业开放的若干问题[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9 胥学跃;;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反思[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彭杰;;新中国电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逄丹;上海联通部署“内部云”[N];通信产业报;2011年

2 胡天舒;中国电信业会再次重组吗[N];南方周末;2004年

3 本报记者 逄丹;云领未来智慧运营[N];通信产业报;2011年

4 早报记者 黄蓉;上海联通连环降价反击移动[N];东方早报;2005年

5 记者 吴珊珊;中国电信业务结构“裂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黄红;中国电信业景气走高[N];经济日报;2004年

7 邓云岚;上海联通携手上视转播“中超”[N];人民邮电;2004年

8 山风 阳阳;十年风雨十年路为民为业敢当先[N];人民邮电;2004年

9 本报记者 张星;见证中国电信业的腾飞[N];天津日报;2010年

10 瑞银亚洲电信主管 王进t;2011年中国电信业投资展望[N];人民邮电;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鸥;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孙倩;中国电信业管制制度的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安玉兴;电信网络竞争与接入[D];辽宁大学;2008年

4 王斌;基于动态关系的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罗亮;“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业市场结构、商业模式与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6 吴艳文;基于制度和技术的产业组织协同演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李荣华;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焦方平;电信产业演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立华;我国通信运营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10 彭云飞;电信业务定价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佳慧;从规制与竞争理论看中国电信业的改革[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陈微;GATS框架下中国电信业法律变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卓杰;中国电信业[D];暨南大学;2002年

4 苏玲;电信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电信业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杨泷竣;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王洪林;江苏联通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李贺男;中国电信业市场势力及对行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桑晓旭;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战略转型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唐若文;中国电信业竞争法规制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杨弋;中国电信业的规制改革[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3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683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