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软交换网络风险评估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72;F49
【图文】:
图 1 R4 软交换承载和控制分离结构图Figure 1 Structure of bear and control in R4 softswitch功能实体交换主要有两个功能实体构成:MSC Server 和 MGW,其C Server:控制面实体,主要完成 MM(移动性管理)、CMC(媒体网关控制)等功能。W:承载面实体,主要完成语音及媒体流的交换,以及提供 TC、 EC、放音、收号等资源。协议换设备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可提供语音、数据和和连接控制功能,故需要支持众多的互通协议,如:H.CP 等,以实现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但它又独立于底层个开放的实体,与外部的接口采用开放的协议[6]。248 协议
图 2 R4 软交换网络架构Figure 2 Frame of network in R4 softswitch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包含一般的体系结构基础:其中包括网元(如媒体和令网关、业务创建环境)部署;网元之间的交互和信令传递;与边缘节点和带接入之间的关系;对 IP 基础设施服务质量(QoS)的要求;以及安全、运、维护和供应等。基于这种框架,软交换系统将会形成两大分支,分别沿着两条不同的轨道展:一种处理新型多媒体业务;另一种处理和控制完全的 PLMN 业务。.2.3 上海移动软交换网络特色上海移动软交换网络建设起源于 2004 年年底,首先付诸商用的是长途一干软交,系华为设备,主要承载长途业务汇接。在软交换设备带来组网灵活、扩容方便、于快速部署业务的优势后,上海移动全面展开软交换网络建设:先从关口局着手,华为软交换全面替代传统 TDM 关口局,解决了其资源紧缺的瓶颈问题,大大提高设备资源范畴,并能适应网络发展和新业务增长的需求;紧随其后的就是端局改造,建端局全部采用软交换设备,并逐步取代传统 TDM 端局,由于上海端局较多,因软交换端局机型品种也呈现多样性,有爱立信软交换端局、诺基亚软交换端局和
图 3 上海移动网络结构Figure 3 Network structure of Shanghai Mobile1、各机型软交换特点1)华为软交换华为软交换设备主要单板、设备均采用 1+1 备份,组网上采用 1+1 互助双归属机制:即一对配置管理完全相同的 Server 互为备份,在互备方式双归属状态下两个 Server 均处理业务,但各自负责一部分话务,管理一部分 MGW,当其中一个 Server 发生故障时,另外一个 Server 能够接管所有的业务和 MGW,其原理见图 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安红;;5020移动软交换:经济高效可运维平台[J];通讯世界;2006年08期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华为软交换核心网力助TD-SCDMA商用[J];通信世界;2007年11期
3 ;要闻[J];世界电信;2005年05期
4 杨宏林;;软交换:统领下一代网络[J];中国电信业;2003年11期
5 ;华为移动软交换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J];通讯世界;2008年05期
6 王晓明;;软交换在陕西电力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前景探讨[J];通信世界;2011年36期
7 张红霞 ,张凌云;移动软交换——移动核心网的技术变革[J];通讯世界;2005年10期
8 ;华为持续领跑全球软交换市场[J];电信网技术;2010年05期
9 杭晨捷;谢明;;软交换还需硬业务[J];中国电信业;2004年12期
10 ;华为赢得巴基斯坦Mobilink GSM移动软交换合同[J];移动通信;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软交换网络结构及特点[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宋月;姜怡;;移动软交换与IMS融合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程鹏;才虹丽;;软交换网络中接入层设备IP地址冲突现象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软交换运维思考[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5 黄蓉;晏宪华;王波;;基于软交换的中继媒体网关设计与实现[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祝立华;;软交换网络与PSTN网信令互通分析[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海宏;;浅析软交换[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宋薇;袁鑫昌;张小云;;媒体网关控制器负载均衡实现方法[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韩研;肖子玉;;移动国际局引入软交换技术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张秀钰;;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中资源管理模型的建立[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为引领移动核心网步入软交换时代[N];人民邮电;2005年
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移动软交换产品走向全球[N];通信产业报;2006年
3 ;打造面向未来的移动核心网[N];人民邮电;2006年
4 ;5020移动软交换入网测试解析[N];人民邮电;2006年
5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夏安红;5020移动软交换:经济高效可运维[N];通信产业报;2006年
6 殷文辉 郑海虹;5020移动软交换全线盛放[N];通信产业报;2006年
7 计育青;华为:2005年移动软交换进入爆发期[N];中国电子报;2005年
8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实现移动软交换向3G平滑演进[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吉林移动 SpatialAtrium移动软交换商用案例[N];人民邮电;2006年
10 ;华为在欧洲首次部署全IP移动软交换网[N];人民邮电;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娜;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2 慕红云;新一代呼叫中心及其应用[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妮;移动软交换网络的健康度评估技术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严翠红;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苏进;基于软交换的VOIP呼叫路由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顾生亮;内蒙古移动2G网络引入软交换可行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5 周素萍;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及相关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刘yN;重庆电信固网智能化的改造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7年
7 高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呼叫中心解决方案[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耿绍宁;基于软交换架构的网络智能化业务的实现[D];东华大学;2007年
9 程文清;软交换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10 梁红星;运城网通NGN软交换接入工程[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44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74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