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我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14:07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电信行业垄断经营引致的种种弊端的批评日益激烈,世界电信市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放松管制的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实现市场有效竞争成为电信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了电信业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体制改革以来。通过引入竞争者、纵向拆分垄断者、横向拆分垄断者,以及市场重组,到目前基本形成了实力相对接近的三家全业务运营商进行寡头竞争的局面。但是贯穿每一次改革而喧嚣不息的都是从改革之初关于改革动因和必要性的激辩,以及改革之后关于改革成效和影响的争论和反思。 本文通过对当前关于有效竞争理论,特别是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研究的深入探索发现,当前对于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对于“有效竞争”概念的本质理解不到位,也就无法得出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历次改革是否实现了有效竞争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评价结论;其次,关于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大多是从电信运营商的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使用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来评价,而忽视了对消费者剩余的考量;第三,关于电信市场历次改革是否达到了有效竞争,大多是定性的论述,由于缺乏可计量可操作的衡量标准,鲜有对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实现程度的实证研究。 因此,本文致力于对有效竞争理论的本质、理想状态、衡量标准进行研究,并针对电信行业的固有行业特征,对我国历次电信市场改革的有效竞争程度,或者说竞争的有效性,做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有效竞争的本质是社会福利的改善,对于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理想状态是在最优经济规模下,相同市场份额分布的寡头竞争状态;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在电信市场上引入中国联通和拆分中国电信都使社会福利得到了改善,企业规模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主要成果。 第二章是对有效竞争理论的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有效竞争理论产生的背景;有效竞争理论的概念、衡量标准及其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本文对有效竞争理论的思考和对有效竞争目标的论述,提出了有效竞争应以社会福利改善为目标和衡量标准;决定有效竞争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实现有效竞争的影响。 第三章中研究了电信市场实现有效竞争的改革实践。主要包括国内外以实现有效竞争为目的的电信市场改革实践;电信行业的经济和技术特征;重点分析了电信市场实现有效竞争的本质和目标,以及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理想状态。 第四章中本文重点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我国电信市场历次改革对实现有效竞争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中国电信市场改革历程的定性分析和评价;引入中国联通后,市场有效竞争实现情况的模型分析和实证数据分析;对原中国电信进行纵向和横向拆分后,市场有效竞争实现情况的模型分析和实证数据分析;电信运营商重组为三家全业务运营商后,市场有效竞争实现情况的模型分析。 第五章是本文对实现有效竞争的关键政策措施——互联互通政策所进行的研究。其中对互联互通的重要原则,即非绑定原则建立了模型进行分析,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是对本文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成果和存在不足的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626
【图文】:

社会福利,固定成本,拆分,相互关系


图4一3社会福利与固定成本以及拆分后运营商数量的相互关系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对原主导电信运营商拆分后社会福利增长与本c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运营商的固定成本较小时,拆分后的社会的增长,而当固定成本较大时,拆分后社会福利反而可能会下降。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友德;蔡祖国;;中国电信业反垄断法律问题研究[J];经济法论丛;2001年02期

2 王文利;;产业融合如何影响西方传媒业——评《西方传媒业的融合、竞争与规制》[J];传媒;2011年07期

3 ;部分国家互联网监管与立法[J];信息网络安全;2011年07期

4 李键;黄佳;;论我国《反垄断法》的属性及功能[J];中国市场;2011年27期

5 黄晓丹;;浅析通信市场管理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7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成德;;试论我国电信法学的框架体系[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2 刘云浩;;推进电信业法制进程,促进电信业持续健康发展[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海宁;;构筑电信监管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送审稿)》评析[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2005)——电子法与电子商务时代的传统知识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都明;尧长青;冯涛;;国外电信立法趋势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大永;郑宏剑;;2006年宽带产业发展趋势浅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李世清;郑大承;;通信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行业管理[A];四川省通信学会一九九五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宋华琳;;美国广播管制中的公共利益标准[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朱羿锟;刘山茂;;电信业反垄断:监管体制与立法对接[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戚其功;;建立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于宁;;序言[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2005)——电子法与电子商务时代的传统知识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樊;电信法将是下一步立法重点 出台宜早不宜迟[N];通信信息报;2009年

2 记者 郭晓宇;制定电信法 草案已经上报国务院[N];法制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陈丽容;周光斌:三网融合发展需要电信法突破 关键点仍是部门利益[N];通信信息报;2010年

4 韩永军;电信法宜“后退一步,站高一步”[N];人民邮电;2004年

5 西南政法大学信息中心 印辉;遏制电信诈骗 走好打防两条线[N];法制日报;2011年

6 ;尽快出台电信法[N];中国电子报;2001年

7 刘琦;以电信法为矩[N];通信产业报;2004年

8 曹旭;电信法胎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9 彭兴庭;《电信法》触动了谁的神经[N];中国审计报;2007年

10 陈丽容;《电信法》制订迈入实质阶段 三大难题有望破解[N];通信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锐;我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韩伟;美国电信产业管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刘珊;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电信竞争管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张应中;全球化背景下电信设施共用之政府监督与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滕颖;基于我国电信改革的网络接入规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詹尊明;中国移动通信服务业的价格规制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军;电信管制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冠宇;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规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谭杨;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改革绩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胡涛;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麒道;怀化电信农村市场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苗霞;大连电信移动通讯业务高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苏晨羽;论WTO电信法律制度及其适用[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王蓉;长沙电信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何爽;北京电信宽带业务市场营销渠道效果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陈坤;北海电信政企客户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昊;我国电信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8 尹昊华;益阳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皇甫婧琪;电信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10 夏琴;互联互通管制的法律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0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760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7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