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互联网与公众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06:51
【摘要】:众所周知,今天的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空间的客观存在,使网络社会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互联网参与作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新方式,符合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国家及政府非常重视公众对政府及公共利益事务的积极有序参与。那么,利用互联网寻求一个人人都能参与政治民主的模式或机制,是备受支持和鼓励的。 本文论述了网络社会的形成对政治生活特别是政治参与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为个体表达意愿、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便利。接着对政治生活中参与主体的角色——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进行研究分析,为有序参与的主体身份作鉴别参考。毫无疑问,互联网公众参与方式的出现,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不足,拓宽了政治参与方式的渠道。因此,互联网改变了政治生态,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互联网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的公众政治参与的方式,具有新的涵义及特点,在本文中结合了案例,说明互联网公众参与在政治民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对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的积极作用。然而,互联网本身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和负效应使得互联网公共参与并不成熟与完善,面临着一些问题。在此,从安全问题(技术层面)以及服务与管理(伦理道德与规范)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21;F49
【图文】:

中国网,普及率,网民


52目前,我国互联网政治参与的主体形式主要有:1、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网民是网络政治的基本构成要素,根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的界定,网民的定义是“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 6 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政视角下的网民,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指的是在网络上享有政治权利,参政治生活的个体。53当然,网民只有通过网络介入政治生活时,才成为网络政参与活动的主体,才属于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根据 2010 年 7 月 1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 年上半年,我国的网民继续持增长,截至 2010 年 6 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 4.2 亿,较 2009 年底增加 3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较 2009 年底提高 2.9 个百分点。54如下图示:

年龄分布,网民,性别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图 2.2 2009.12-2010.06 网民性别结构对比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向成熟化发展。30 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所占百分比 2009 年底的 38.6%升至 2010 年中的 41%。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联络渗透的重点从低龄群体逐步转向中高龄群体。如表 2.1 和图 2表 2.1 网民的年龄分布下 10—19 岁 20—29 岁 30—39 岁 40—49 岁 50—59 岁 6 29.9% 28.1% 22.8% 11.3% 4.9%

网民,年龄结构,学历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图 2.3 2009.12-2010.06 网民年龄结构对比3、学历结构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截至 2010 年 6 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 27.5%和 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百分比呈下降趋势,下降至 23.3%。如表 2.2 和图 2.4 所示:表 2.2 网民的学历分布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 大学本科及以上9.2% 27.5% 40.1% 12.0% 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科瑞;网络时代的民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潇梦;刘海涛;;网络伦理规范的内涵论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3 化建琼;;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形式[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4 严小庆;透视网络民主的有限性[J];长白学刊;2002年02期

5 赵春丽;;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范式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宋吉鑫;网络技术的伦理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曹正焕;网络空间和民主主义[J];当代韩国;2004年01期

8 莫文婷;张树林;;网络公众话语权与民主政治建设[J];东南传播;2009年05期

9 宋岩;詹小路;;网络参政与我国政治民主建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06期

10 安云初;;刍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唐亚林;[N];文汇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龙淼;论十六大以来党的网络民主建设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姜帅;互联网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晓莲;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我国公民参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驰;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涂晓燕;中国的网络民主及其对民主发展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刁雷;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玲茵;网络政治参与及其监管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4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764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c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