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
【摘要】: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生态环境。市场需求是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决定性因素。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应该是互补关系,二者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够获取更多的信用数据,从而最终赢得客户。互联网金融目前发展参差不齐,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并不大,但对传统金融运行将产生深远影响。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主体在融资、支付与结算等领域内的重大创新,必将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互联网金融面临的特殊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一方面,监管部门不能缺位,必须正视其风险;另一方面又不能越位,实施过度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出台监管措施目前尚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期,以充分了解行业生态和动态。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冲击 风险 监管
【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问题研究”(2013M54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影子银行体系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基于货币视角”(71303257)
【分类号】:F832;F4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互联网金融当前尚没有科学的定义、业务边界和明确的监管规则,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路径,已经快速演变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浪潮:19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银行等实体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了线上服务,如网上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玉喜;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10期
2 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长白学刊;2014年01期
3 王倩;刘桂清;;我国网络金融监管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年03期
4 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年11期
5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年12期
6 徐超;;第三方支付体系:兴起、宏观效应及国际监管[J];经济问题;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中文;论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及其监控对策[J];商业研究;2002年03期
2 杜少剑,刘涛;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李怀舟;何双喜;;网上银行风险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1期
4 黄建丹,谭春枝;论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运行对比——兼论开拓银行网络化创新以应对WTO[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王国存;;海关税费电子支付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35期
6 隋庶;;网络金融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探讨[J];电子商务;2013年05期
7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年05期
8 余博;;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方法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3期
9 邱峰;;商业银行直面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的冲击和挑战[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年05期
10 文祖校;;加强对金融机构高风险产品反洗钱管控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叶朱演;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度变迁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章和杰;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国智;电子银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李春燕;网络金融创新产品扩散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廷芳;我国信托公司业务定位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金强;全球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网络银行业务安全及其法律保障制度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蒋怡;我国网络保险的现状及发展策略[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3 朱爱华;国际银行服务跨境贸易及其监管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雷军;网络银行发展策略与风险防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董忠云;中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贺朝晖;金融电子化风险及其监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7 刘晶;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电子信息化的发展趋势[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楼拥勤;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覃婕;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吴庆田;网络银行风险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菲;;中国互联网现状和政策——访周其仁教授[J];财经界;2000年S1期
2 王艳;陈小辉;邢增艺;;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年24期
3 ;电子商务的原生模型——互联网第三次浪潮之一:理论背景[J];互联网周刊;2000年09期
4 郁欣;证券类网站积极参与洗牌[J];互联网周刊;2000年11期
5 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6 谢平;邹传伟;;CDS的功能不可替代[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1期
7 王毅敏;王锦;;网络借贷的发展及中国实践展望研究[J];华北金融;2011年02期
8 尹龙;数字化时代的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J];金融研究;2003年04期
9 张翔;邹传伟;;标会会案的发生机制[J];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10 邹传伟;张翔;;标会套利和系统性标会违约——对温州市春风镇标会会案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凤香;;直面冲击,抓住机遇——短期融资券对商业银行影响探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李文明;宋桂娟;;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王吉林;韩兆洲;;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J];经济师;2010年08期
4 马超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于房贷压力测试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5 唐勤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8年15期
6 王曼;;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5期
7 周子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方法和实践[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08期
8 李悦茹;;从晋商“票号”看商业银行企业文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5期
9 袁志刚;;商业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现代金融;2009年09期
10 李乾;;中国工商银行关于应对直接融资冲击的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监管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对策[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2 赵葆华;孟洪涛;张晖;;浅议商业银行增长方式的转变[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徐宁;;商业银行事后监督工作的启示[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邓清;;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5 吴超林;张春生;;中国M2/GDP畸高原因的再考察——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6 苏文川;;服务国家建设 服务商业银行——代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7 周洪俊;;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布局的优化与管理[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8 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研究部课题组;沈佩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9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坚;;商业银行反假货币工作初探[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平;银监会调整部分商业银行监管职责[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钟颖;黄奇帆首次披露重庆商行重组内幕[N];证券日报;2005年
3 王书贞;陈艳娇;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审计效率的思考[N];中国审计报;2004年
4 时卫干;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面临技术挑战[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卫容之;上海农村商业银行25日挂牌[N];国际金融报;2005年
6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N];金融时报;2002年
7 沈鸿;浅谈建立商业银行治理结构[N];金融时报;2004年
8 侯明新 刘胜军;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工作有待加强[N];金融时报;2004年
9 汪雯;商业银行:亟须实施IT审计[N];金融时报;2005年
10 FN记者 韩雪萌;理财业务:开启商业银行发展新路径[N];金融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慧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暨南大学;2006年
2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3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宏;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何亮;商业银行的厂商理论[D];暨南大学;2005年
6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彭纯;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方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10 姜美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金环;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策略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2 田榕榕;论金融海啸中商业银行盈利变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3 邓力;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再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许莉莉;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p,
本文编号:956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95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