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及其评价
本文关键词: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及其评价
【摘要】:2013年以来,“大数据(big data)"这个词在国内变得炙手可热,各行各业都在议论它。短时间内大数据已在国家治理、社会运转、企业经营管理、个人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先从论述“数据”这个概念出发,点出数据、大数据与数学之间的天然联系。接着笔者梳理了大数据的由来,认为大数据不应被看作是海量数据的集合,而应被看作是现代科技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混合高技术,并指出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目前大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在介绍影响的同时对其进行评价。这四个方面分别是一切皆量化、大数据分析的局限、个人层面、社会层面。第一个方面笔者认为,一切皆量化不可能,也没必要一切皆量化。第二个方面笔者认为大数据所提倡的相关关系不能取代因果关系,大数据分析也需要理论作为预设,其预测的结果也只能仅供参考。第三个方面笔者认为个人应加强隐私防范意识,并要求数据拥有者一定期限后删除我们的个人数据。第四个方面笔者的观点是,我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要积极监督数据拥有者,尤其是政府可能会存在的监控公众的行为,并倡导国际间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数据 大数据 科技与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9
【目录】:
- 内容摘要2-3
- Abstract3-5
- 第一章 前言5-8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5
- 第二节 文献综述5-8
- 第二章 究竟何谓“大数据”8-20
- 第一节 数据8-12
- 1. 数据一词的涵义8
- 2. 数据利用的历史——以中美为例8-12
- 2.1 有数学才有数据8-10
- 2.2 “大数据”概念产生之前中美历史上数据的利用10-12
- 2.2.1 中国历史上使用数据的事例10
- 2.2.2 美国历史上使用数据的事例10-12
- 第二节 大数据12-20
- 1. “大数据”概念的产生历程12-14
- 1.1 现代科技对数据生成的促进12-13
- 1.2 “大数据”概念出现13-14
- 2. 大数据目前的定义14-16
- 3. 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与大数据16-20
- 3.1 云计算与大数据16-17
- 3.2 物联网与大数据17-19
- 3.3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19-20
- 第三章 大数据的影响及其评价20-37
- 第一节 一切皆量化?20-23
- 1. 一切皆能量化?20-21
- 2. 一切皆要量化?21-23
- 第二节 大数据分析的局限23-29
- 1. 相关关系(correlation)与因果关系(causalty)23-27
- 2. 不需要理论?27-28
- 3. 大数据预测28-29
- 第三节 大数据对个人层面的影响29-33
- 1. 个人信息与隐私29-31
- 2. 被遗忘的权利31-33
- 第四节 大数据对社会层面的影响33-37
- 第四章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2
- 后记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天钦;;世界各国发展生物工程的经验 《科技与社会》第七讲[J];世界科学;1986年04期
2 郑士贵;数学科学—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4期
3 ;我国科学家谈高科技与社会发展[J];哲学动态;1996年12期
4 于小涵;;全国“科技文化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J];观察与思考;2000年12期
5 周燕,吴国林,范旭;首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综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刘松涛;;科技与社会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颜伟红;;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双向互动的对策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中外科技与社会大事总览》简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02期
9 张维;;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及反思[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吕一雷;盛邦跃;施雪钢;;当代德国的科技与社会初探[J];消费导刊;2008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伍进;;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非平衡系统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积源;;跨世纪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杨耀武;;论高科技的真、善、美[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4 ;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名单[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5 史少博;;海峡两岸科技与社会(STS)教育比较[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罗玲玲;;创意产业兴起的条件及其思考[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振华 邵迅;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哲学解读[N];科技日报;2002年
2 张立成;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性审视[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记者 段佳;做好科技与社会的中介[N];大众科技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再推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记者 刘莉;首都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N];科技日报;2005年
6 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 杨国富;物理教学应紧跟科技与社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记者 蔡木子;营造土壤助推大学释放创新能量[N];长江日报;2014年
8 杨力叶;清华博导周六做客大讲坛[N];桂林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束洪福;科学、技术与社会课题完成[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本报驻东京记者 吴仲国;描绘科技的新梦幻[N];科技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腾;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及其评价[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967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96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