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极产权视角下企业融资结构比较分析
摘要: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终极产权理论,对比分析了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差异,研究发现:二者融资结构整体存在显著差异性,国有控股企业侧重于债务融资;非国有控股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终极产权;融资结构;政策建议;上市公司
一、终极产权视角下企业融资结构差异比较分析
㈠ 总体样本均值T检验
表1 总样本均值t检验表
变量
性质
样本量
均值
均值差值
t
Sig(双侧)
X1
国有
非国有
2520
3242
0.3992
0.3529
0.0463
11.176
0.000
X2
国有
非国有
2520
3242
0.5227
0.3794
0.1433
26.597
0.000
X3
国有
非国有
2520
3242
0.3183
0.4102
-0.0919
-18.184
0.000
X4
国有
非国有
2520
3242
0.1957
0.1475
0.0482
17.804
0.000
X5
国有
非国有
2520
3242
0.7954
0.8512
-0.0558
-9.909
0.000
㈡各年度样本均值t检验
值均小于极显著差异水平;
表2 2009-2011各变量均值比较
变量
性质
均值
均值差值
2009
2010
2011
2009
2010
2011
X1
国有
非国有
0.4017
0.3493
0.4014
0.3570
0.3952
0.3531
0.0524***
(7.309)
0.0440***
(5.897)
0.0422***
(6.098)
X2
国有
非国有
0.5171
0.4375
0.5169
0.3523
0.5322
0.3423
0.0796***
(9.044)
0.1646***
(16.907)
0.1899***
(20.523)
X3
国有
非国有
0.3000
0.3468
0.3888
0.3823
0.2725
0.5015
-0.0468***
(-6.177)
0.0064
(0.651)
-0.2290***
(-29.415)
X4
国有
非国有
0.1478
0.1942
0.2418
0.0940
0.1951
0.1457
-0.0464***
(-9.465)
0.1479***
(43.672)
0.0494***
(11.363)
X5
国有
非国有
0.7642
0.8725
0.8546
0.7910
0.7698
0.8822
-0.1082***
(-10.711)
0.0636***
(6.509)
-0.1124***
(-12.360)
%、5%和l%水平上显著。
(三)研究结论
结果表明,国有控股企业的融资结构以债务融资为主,其次是股权融资,最后是内源融资;而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融资结构则以股权融资为主,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内源融资。
可发现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融资结构和内部结构存在极大差异。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政策改革,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而非国有控股企业难以满足银行安全性原则和收益性原则,这使得银行对非国有控股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要远远大于国有控股企业,因此银行更愿意向国有控股企业提供贷款,而且由于国家对国有控股企业的重视,银行对国有控股企业实行许多保护政策,这必然导致了国有控股企业在面对融资方式选择时更倾好于债务融资;而非国有控股企业由于自身信用度低导致银行“惜贷”,同时我国非国有控股企业在企业发展初期十分依赖内源融资,而企业发展后期,由于自身资金和企业的盈余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迫切需要外源融资的注入,而此时银行“惜贷”,同时其融资渠道较为狭窄,非国有控股企业只好通过股权来进行融资,而且国有控股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使得企业决策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二、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的政策建议
㈠增强国有控股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强化内源融资
要提高国有控股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减轻国有控股企业对外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就必须深化国有控股企业体制的改革,转变国有控股企业经营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提高国有控股企业自我积累能力的具体措施还应包括: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自身财务实力;强化对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约束、预算约束、信贷约束;建立强制性的折旧提成制度和折旧基金使用制度;重视内源融资,加大国有控股企业提取盈余公积金的比例;增强资金积累意识,健全以留存收益增补国有控股企业资本金的制度;逐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强化内源融资。
㈡改善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外部经理市场
我国缺乏有效的外部经理市场,在企业管理者的任命上,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容易产生内部控制人的问题,公司管理者处于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融资方式,而不是基于股东权益最大化来选择融资方式。故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并不健全。如果不能改变改制企业管理层和经营层的行政任命制和身兼数职的权力分配制,则无法从外部形成对经营层的有效约束机制。为此建立有效的外部经理市场,同时在制定严格高效的约束机制下,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由职业经理人竞争选拔。
㈢健全非国有控股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为了进一步解决非国有控股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我国必须逐步完善非国有控股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以风险分担与分散风险相结合、政府出资和市场操作相结合、自愿担保和强制担保相结合的原则,为非国有控股企业提供担保。此外,还要尝试对担保形式进行创新,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和工商业贷款提供便利。
在借鉴发达国家信用担保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我国应采取如下措施以完善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①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或参与非国有控股企业担保机构;鼓励因地制宜建立非国有控股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再担保机构;鼓励非国有控股企业设立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体系。②多途径解决担保资本金问题,诚信经营,鼓励大企业参股以壮大担保机构的实力。③建立担保风险预警系统,通过监控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跟踪受保企业在财务、人事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非正常变化来确定对担保机构和受保企业的影响。④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反担保、风险分散、风险准备金等制度措施以将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降到最小。⑤加强对非国有控股企业抵押贷款的管理,不断完善抵押登记、资产评估、抵押物流转交易等环节。
参考文献:
[1]孙健.终极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选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科学,2008(4):18-25.
本文编号:15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