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杨帆 田海霞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倾向于股权融资偏好。我国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它对公司的市场资源配置和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及其重要。本文通过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试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关键词:股权融资;上市公司;融资偏好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现状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通过不同渠道筹集资金的搭配比例关系,它不仅体现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还反映了公司融资风险程度。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偏好股权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明显偏好股权融资,这与国际融资结构发展趋势不相适宜。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因:
1.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外因
⑴资本市场不完善。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和信息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对我国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缺乏系统的控制,致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比如在外国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负债率上升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企业管理者对公司未来收益有很高的期望,于是才选择“只要还本付息,不必分享利润”的银行贷款来为企业融资;而将来经营投资风险的加大,以及管理人对投资收益的消极看法,导致企业融资不被看好,管理者们才会更多的倾向风险大家共同承担股权融资的方式,但在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无法通过企业融资方式做出企业价值的判别。另外,还要考虑的问题是:一是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考核制度不够合理,使得上市公司并不看重优化和改善融资结构;二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公司的真实价值无法通过股票来反映,股票价格中所包含的越来越多的是投机因素,投资者的行为被严重误导;三是债券市场发展的落后,严重影响公司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⑵各级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起到负面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实行计划额度制。这种制度的存在不仅使企业的融资实力和目标与其实际的融资规模不适应,阻碍了企业的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在利益的驱使下,助长了能力较低的企业的圈钱盲目行为,很多上市公司有负于当地经济服务和崛起的重要任务。他们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企业采取再融资,然而结果并不如预期。所以,即便上市公司明显感觉到融资后提升效益的压力很大,但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在总公司的促使下,他们不得不选择这样无奈的方式。
目前大多企业重视股权,因为国家发行债券有严格控制,企业不能以发债作为筹集资金的方式。另外,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在年度波动过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和投资者的筹投资决策。政府严格管制企业债券的利率,严重打击了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国家倾斜大中型企业的股票融资,因此债券风险的增大又一次的打击了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
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内部动因
中小股股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没有发言权是因为股权的过度集中,即使中小企业也维权,大股东更多采取的内幕交易他们依然无法行使权力。证券市场的收购合并机制在这种股权结构下也起不了作用。大多数上市公司虽表面上是董事会来行使权力制定公司战略政策,但其实主要还是对经理人的监督,在制定公司战略过程中,尤其是在战略决策中占有主导作用的流通股,鉴于非流通股的控股地位,股东依旧会全权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只有经理人才能掌握公司各方面的信息,才可以对公司的市场有最客观细致的了解。这一优势不单纯只是表现在经理实施的经营单位和职能层面的战略,即使是对于关系公司存亡发展的公司层面的战略,在发言权上面经理人对战略的制定也比非经理董事更加重视。在环境对经理人员约束力弱,激励不充分的情况时,经理人会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实现自己各种目标的方针策略,决定一个公司融资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由经理人员的不同地位,以及经理人员的融资方式倾向所决定的,它是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推动力。所以,经理的个人效用价值依赖于企业的长远和他的经理地位,因为企业一旦破产,经理就会丧失现有的权力和利益。而股权将减少企业破产的风险,债务融资将增加企业破产的风险。经理人在选择融资方式的时候,自然是不论企业需不需要债务融资,也不分未来与现今,总是会把股权融资作为优先的选择。
三、治理方案
1.优化股权结构
(1)鼓励法人持股。在一般情况下,与国有股相比,法人股一般不存在所有者代表缺位问题。管理层为了从企业长远的利益考虑,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股东更有监督经理人员积极性。因此,决策层在考虑减持国家股时,法人股东的受让需要最先考虑。
(2)实现国有股与法人股流通。国有股和法人股均为普通股,应该得到和社会公众股一样的权利。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划分导致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权利未能实现,从政策方面和市场操作方面更包括法律方面确认股权的可流通性,有利于抑制过度投机,有利于股市扩充,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
(3)减持国有股。目前在我国股票市场筹资功能向着线圈化功能转变,导致社会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比例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股权结构式国有股高度集中的模型,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方法是降低国有股比例,使股权结构变得适度分散因此需要变为适度分散。通过这种方法会提高投资者关心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其在公司经营决策种的地位。
2.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1)改革管理体制。适当的放宽企业的债权的利率约束,增加企业的债权供给,打破陈规废除过去的行政管制,实现核准制。并准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信状况和市场需求,灵活地确定发行债权的数量及利率。
(2)完善二级债券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债权市场体系,由政府建立统一公司债券市场,采取有效政策,,适当扶植一个专门的企业债券以及市场,加速和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制定些鼓励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政策。
3.完善公司治理,防止内部人控制
(1)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为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创造利润实现价值,确保企业在经理人员经营管理下能够良好的运作,最有效的手段是将经理人员的
(2)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可以扩大监事会,增加督查人员,将监事会规模与股权结构以及董事会结构结合起来,保证有必要的各方面的督查人员。在企业中也要人为的互相监督,为解决监事会成员独立性差的问题,要引进相应的独立监事制度,此外还可以建立事业监督评估机制,完善监事的义务、责任落实到人。
(3)建立经理人市场机制。在国家股的代理人法律上仍未明确的情况下,国家股的实质代表依然是政府,当经济与政治目标矛盾于经济与政治方面时,必然导致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控制企业,因此应该在人才市场中建立经理人市场,也可以激励经理层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积极考虑企业利益。
4.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
(1)健全完善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主要是需要尽快制定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为了使有关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充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加强有关规定的制定,同样促使信息更加完善。
(2)提高股权再融资的标准。解决上市公司在配股融资方面存在的混乱,不让一些绩效差的公司在证券市场上成功融资。加强市场监管,包括公司配股融资的监管,给审查公司配股后严密监测其行为,公司未来配股先决条件以审查结果为基准。
此外.我们要鼓励上市公司分红,规定配股或增发的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最低比例,从而加强对配股公司资金使用上的约束,提高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也使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朱玉杰.中国FDI区位因素的实证分析 [J].财经问题研究. 2008(11)
[2]张人骥,况成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8).
引用: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商业
投稿流程:投稿到邮箱(xdsyzzs@126.com) ---- 等待审核结果(三天之内) ---- 审核完毕并回复稿件录用情况(以邮件的形式回复) ---- 作者确定发表 ---- 办理相关手续后安排排版出刊 ---- 出刊邮寄。
本文编号:15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