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绩效评价
(肖炜 萧山区农办) (丁秀鸣 萧山区总工会)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总结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绩效评价,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推进萧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建设 调查
亿元,农产品出口交货值76.8亿元,出口额占全省的10%以上。本文以萧山区为例,总结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绩效评价,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推进萧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萧山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积累阶段(1985∽1994)
1985年,萧山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农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兴建了蔬菜、茶果、蚕桑、花木、畜禽、水产等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至90年代,基本形成了以花卉苗木、畜牧、水产、蔬菜、茶果等为主导的五大特色产业。1994年农业总产值16.48万元,其中花卉苗木占14.6 %;畜牧占22.75%;水产占5.51%;蔬菜占27.12%;茶果占1.9%。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2.第二阶段——起步阶段(1995∽1999)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萧山推进以农业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上连市场、下联农户为特征的产业化进程,抓住棉麻供求缓和的机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施农业品牌战略。1995年财政首次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50万元,并确定了第一批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共13家,1999年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0 家。
3.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00∽2006)
21世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接轨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实际,萧山加强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农业外向型发展战略。在政策的引导下,一批在二、三产业获得成功的工商企业家(多为民营企业),纷纷加入到萧山的农业开发和效益农业建设上来。截至2006年,全区有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 加工企业318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杭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56家。
4.第四阶段——提升阶段(2007年至今 )
2007年以来,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得到提升,呈现六大特点: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二是名牌建设有新突破。如“恒天”牌面粉被评为中国名牌等。三是农产品出口力度进一步加快。四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做大。五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六是农业贷款担保问题有所缓解。
二、萧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绩效评价
1.发展模式
年登记注册了第一家合作社家。
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即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并通过合同契约或其它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实施产销一条龙经营。专业批发市场作为一个流通网络枢纽,引导所在地区及市场覆盖农户,按照市场供求信息及价格信号,及时提供相应质量与数量的农产品。如浙江(中国)花木城。
2.绩效评价
年末全区拥有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吨,2007年销售产值超过5亿元。
年,全区共制订农业生产标准个,面积12.57万亩。杭州市级都市型农业示范区37个,面积4.13万亩。浙江省名牌产品15只,杭州市名牌产品26只。2007年在省、市农业博览会上,萧山先后获得63只金奖产品。萧山农产品的美誉度与日俱增。
三是农业向休闲观光迈进。目前全区建成或基本建成休闲农业观光点29个,较闻名的有国家级现代农业开发区、省级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浙江(中国)花木城、杭州生态园、云石森林公园、大岩山森林公园,湘湖生态休闲农庄等13家,累计区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点)达到13家。其中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3个,市级休闲观光园区12个。
家,其中国家级
三、推进萧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1.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壮大。一要改造一批传统加工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的精品名牌。二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三要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已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对竹地板加工、水产品加工、粮油加工按全省知名、全国行业龙头要求扶大扶强;蔬菜加工引导优化重组,按大龙头带小龙头的思路,提高产业发展档次,淘汰一批低、粗、小加工企业。
2.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调整产业结构,消灭土地抛荒,提高附加值。针对我区土地资源紧张、民营资本丰厚、农产品加工基础相对较好的特点,组织、引导、鼓励加工企业、农业大户到区外和国外建立优质原料基地,设立销售窗口,有条件的兴办分厂,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外再造几个萧山农业。
3.发展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规模效益出发,鼓励扶持同行同类专业合作社实施兼并整合;鼓励组建联合会,扩大农民专业合作范围,增强服务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4.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继续引导以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为核心的农产品研发群体,加快种子种苗的研发步伐,着重研究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二期发展,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种子种苗基地。深化科研合作,在区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与有关科研院校(所)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做好深化、细化工作,重点进军种子种苗业、农产品加工研发,为建设全省的农产品研发中心打好基础。在种子种苗业发展上,做到生产基地在外、产品销售在外和农产品加工在内的“两外一内”。在农产品加工研发上,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中心,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惠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经济,2001,(6).
[2]袁秀华,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类型及特征[J].农业经济,1999,(7).
本文编号:15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