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区域经济因素差异与房地产价格研究综述与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0 07:47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因素差异 切入点:房价 出处:《商业时代》2014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缩小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合理控制并稳定房价。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影响和造成房价不断走高的长期因素。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模型,说明基于区域差异构建的变量因素对我国东、中、西部的房价存在差异性,劳动参与率与中部房价关系显著,投资与西部房价关系显著,工业化与东西部房价关系显著,对外依存与东中部房价关系显著,城市化对西部房价关系显著。认为未来我国在发展房地产时,需要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构建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机制等才能持续稳定房价。
[Abstract]: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 CPC Central Committee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continuously narrow the gap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reasonably control and stabilize the housing prices.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we think that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re the long-term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nd cause the rising of house prices. By constructing relevant model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variable factors based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have differences in housing prices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the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housing pric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housing prices in the west is significant. Industri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housing prices in the east and west, the dependence on foreign countries and housing prices in the east and the middle, and urbanization on the housing prices in the west. It is considered tha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romot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 China. Only by constructing regional benign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can housing prices be kept stable.
【作者单位】: 长春工程学院教务处;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吉教高字[2012]45号)
【分类号】:F127;F29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春明;陈昊;;我国房价变动与进口贸易的关系:基于GMM与主成分因子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3期

2 王立军;张伯伟;;外部冲击与中国区域经济非稳定性增长——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3 吴建楠;曹有挥;姚士谋;梁双波;;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4 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玫瑰;连序海;;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国式荷兰病”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2 孙景宇;孟涣晨;;转型新阶段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比较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3 贾会娟;赵春霞;;“资源诅咒”:青海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避开的陷阱[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02期

4 卢平;;恩施州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1期

5 贺红艳;;矿产资源开发“强区与富民”悖论研究——以新疆煤炭资源开发为例[J];财经科学;2010年07期

6 龚秀国;;中国式“荷兰病”影响中国财政收支格局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8期

7 李国平;宋文飞;;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生态足迹效率及其驱动因素——对“资源诅咒”学说的另一种解读[J];财经科学;2011年06期

8 任歌;李治;;“资源诅咒”与富资源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问题[J];财经论丛;2009年03期

9 邵帅;齐中英;;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能源输出型城市R&D行为研究——理论解释及其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9年01期

10 龚秀国;邓菊秋;;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财经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邵帅;齐中英;;“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邵帅;杨莉莉;齐中英;;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与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孙永平;;资源的“诅咒”还是距离的“暴政”——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洪涛;席酉民;郭菊娥;郭广涛;;陕西行业投资效应分析及西部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辉;;资源型经济运行研究综述[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官锡强;;基于“荷兰病”效应的桂西资源富集区的“资源诅咒”的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9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要素收入分配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爱国;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分布与开发策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徐凯;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中亚;“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程乘;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企业家寻租视角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骠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胡观敏;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诅咒”的理论、模型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李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与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关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育浩;资源诅咒在中国省级层面的检验[D];浙江大学;2011年

8 贺震川;中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动;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证与规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浦欣;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金山,宋建民,关柯;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2 樊纲;论“基础瓶颈”[J];财经科学;1990年05期

3 刘立峰;投资结构评析──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投资比例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03期

4 王立军;马文秀;;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竞争力——基于地区层面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5 胡小娟;龙国旗;;我国中间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6 赵春明 ,王怀民;大国政府间的汇率博弈——中美巨额贸易差额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1期

7 李泊溪,刘德顺;中国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1995年02期

8 王辰;基础产业瓶颈:体制与非体制成因的系统考察[J];管理世界;1995年03期

9 梁云芳;高铁梅;;我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波动成因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8期

10 阮加;刘延平;;次贷危机的成因与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道涵;;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J];城市问题;1987年05期

2 刘玉杰,宛利,王力;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黑龙江金融;2002年07期

3 高莉,高晨峰;浅谈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S1期

4 孙丽文,金浩,李晓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06期

5 唐洁,张景东;打造广州“总部经济”[J];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10期

6 左锐;;论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J];经济问题;2005年11期

7 王琳;;区域间人力资本的非均衡配置与改善措施[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潘文卿;;地区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07期

9 刘志红;;试析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尹红炜;孟宪忠;;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接续产业选择问题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付晓东;;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马生全;冯静;高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模型[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晓萍;程龙生;;区间判断AHP在江苏省区域经济水平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樊新生;李小建;;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以河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石玉凤;王尚志;;地方经济文化节庆活动综合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彭立明;;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荣坦;卢成晓;;中国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均衡关系的动态模型[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2007年

2 通讯员 田智;张萍区域经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沙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本报驻住交会特派记者 朱以师;转型时代城市图谋未来[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4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中心城市领跑区域经济[N];经济视点报;2005年

5 通讯员 罗盼生;零陵两万回乡创业者助力区域经济[N];永州日报;2009年

6 赵琰峰;质量立区引跑区域经济[N];中国质量报;2007年

7 吴静文;平川项目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N];白银日报;2008年

8 王冰凝;区域经济扶持将差异化对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汪开成;东坡区:培育支柱产业 跨越区域经济[N];眉山日报;2006年

10 特约评论员 翟峰;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广元经验[N];广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茗;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张燕;后发区域经济追赶中的地理要素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刘刚;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夏万军;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2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杨建;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曲媛媛;人力资源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李娜;基于Panel-data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郭玉章;潍坊市小城镇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菁;我国省际经济收敛性与产业集聚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森;城市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规划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9 邱金满;我国城市群物流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心;奥运经济与北京城市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92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92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d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