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石,在委托代理的关系下,管理层掌握关于公司的所有信息,外部投资者所获得信息少于管理层。为了降低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前释放年度报告的业绩风险,中国证监会于1998年推出了业绩预告制度。业绩预告相当于把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盈利信息分两次披露。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使投资者的知情权得到保障。那么,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业绩预告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是否有用?业绩预告信息的质量如何?我国目前的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哪些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对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进行判断,而且有助于监管层了解业绩预告信息对市场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制度提供实证依据。本文以沪深证券交易所1247家上市公司为有效样本,以有效样本2013年的业绩预告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有效样本公司的股票在业绩预告披露日前后20个交易日内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MAR)和平均累积非正常收益率(MCAR)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市场对业绩预告信息的反应程度来判断业绩预告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以“好消息”和“准确类”信息为主,占业绩预告信息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1.5%和72.73%。整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较好,业绩预告信息的准确率较高,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信息是可信的。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业绩预告信息披露日当天,股票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和平均累积非正常收益率均出现了显著变化,这说明业绩预告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市场能够提前1个交易日对“好消息”和“准确类”信息作出正反应;市场能够提前4个交易日对“坏消息”和“非准确类”信息作出负反应;市场能够提前对业绩预告信息作出反应,说明在事件日之前存在信息泄露情况,这种信息泄露情况导致市场存在大量的套利机会和内幕交易;市场最快能够在3个交易日内、最慢能够在6个交易日内将业绩预告信息完全反应出来,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研究同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制度仍不完善,上市公司主动披露业绩预告信息的积极性不高,管理层的信息披露责任意识不强,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监管层对业绩预告信息的监管力度薄弱,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根本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需要转变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观念,自愿主动披露业绩预告信息,上市公司要加强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注重对业绩预告信息编制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绩预告信息的准确性;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首先要增加并规范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内容,监管机构应尽快出台《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X号—业绩预告》;然后要建立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强化管理层信息披露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坏消息”和“非准确类”信息的监管,坚持“事后监管为主,事前监管为辅”的原则,建立“非准确类”信息负面清单;最后要严厉处罚内幕交易的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业绩预告 市场反应 信息含量 信息披露
【学位授予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F27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1
- 1.1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11-17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文献综述12-17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17-18
- 1.2.1 研究内容17
- 1.2.2 研究意义17-18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19
- 1.3.1 研究思路18
- 1.3.2 研究方法18-19
- 1.4 论文基本框架19-20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20-21
- 2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21-25
- 2.1 理论基础21-22
- 2.1.1 财务报告目标理论21
- 2.1.2 有效市场理论21-22
- 2.1.3 委托代理理论22
- 2.2 业绩预告的制度背景22-25
- 3 业绩预告信息的分类统计分析25-37
- 3.1 绩预告信息的分类25-26
- 3.2 绩预告信息披露情况统计26-29
- 3.3 业绩预告信息的分类分析29-37
- 3.3.1 业绩预告误差29-30
- 3.3.2 绩预告信息的分类分析30-37
- 4 业绩预告信息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37-57
- 4.1 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37-41
- 4.1.1 研究假设37
- 4.1.2 研究方法及步骤37-39
- 4.1.3 样本选择39-41
- 4.2 业绩预告信息市场反应的实证结果及分析41-51
- 4.2.1 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41-42
- 4.2.2 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42-46
- 4.2.3 市场对“准确类”信息的反应46-47
- 4.2.4 市场对“非准确类”信息的反应47-51
- 4.3 实证研究的结论及启示51-57
- 4.3.1 实证研究的结论51-55
- 4.3.2 实证研究的启示55-57
- 5 完善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的建议57-61
- 5.1 上市公司自我完善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建议57-58
- 5.1.1 转变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观念57
- 5.1.2 加强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57-58
- 5.2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监管建议58-61
- 5.2.1 增加并规范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内容58-59
- 5.2.2 建立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59
- 5.2.3 加强对“坏消息”和“非准确类”信息的监管59-60
- 5.2.4 严厉处罚利用内幕信息进行非法交易的行为60-61
- 6 总结与展望61-63
- 6.1 研究总结61-62
- 6.2 研究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9
- 后记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梦梦;李月娥;;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基于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5年03期
2 张松;;有关财务报告目标问题的研究——基于IASB概念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的最新变化[J];财会学习;2014年09期
3 冯旭南;;中国投资者具有信息获取能力吗?——来自“业绩预告”效应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4年03期
4 罗玫;宋云玲;;中国股市的业绩预告可信吗?[J];金融研究;2012年09期
5 杨萍;;基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盈余预测特征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杨志;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与股价变动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5年11期
7 谢获宝,毛艺平;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4年05期
8 李玲;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9 王雄元,严艳;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适度问题[J];会计研究;2003年02期
10 张维迎;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状况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200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亮;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与管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艳宁;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信息含量及经济后果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何乃飞;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3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