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投资合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07:01
本文关键词:中俄投资合作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俄既是世界大国,又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始终在对方的对外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相互的安全、稳定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2011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提出了要在2015年前和2020年前使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1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的目标。但是目前中俄经贸合作仍存在着贸易规模不大、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要实现中俄两国的贸易目标必须要创新发展模式。中俄投资合作作为中俄经贸合作深化的表现,在扩大中俄贸易额、优化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规范中俄贸易秩序、促进中俄贸易稳定发展、提高中俄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09年,两国政府共同签订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双方认为,“确保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两国投资政策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在重点领域加强双边投资合作,不断提高其水平和质量,双方鼓励和欢迎两国企业根据各自国内现行法律在中俄两国开展投资合作”。同时,为了保证2011年两国高层共同确定的贸易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双方提出了要促进贸易多元化发展,加强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可见,将中俄投资合作作为促进中俄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两国政府的共识。但是,当前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相比规模不大,仍处在起步阶段,对中俄贸易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俄投资合作严重滞后于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这必将会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形成掣肘。因此,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中俄投资合作模式,促进中俄投资合作快速健康的发展,成为当前中俄两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俄投资合作模式构建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够改变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的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延伸和补充,而且对于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速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提高两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对俄投资合作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以中俄投资合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投资合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投资效应、投资效率与投资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在区域投资合作中,必须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宗旨,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选择有效的投资方式来提高投资效率,促进区域投资合作的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投资效应,并通过这种投资效应的传播和扩散,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这个思路,本文首先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区域、投资方式四个方面对中俄投资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俄投资合作具有投资与贸易之间联系紧密、毗邻地区大有可为、投资方式出现新变化、互补性趋势增强、以两国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为保障等特点。 基于当前中俄投资合作的现状和特点,根据投资效应、投资效率与投资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检验中俄投资合作的投资效应的好坏和大小,可以考察中俄投资合作的投资效率与投资效益状况。由于中俄投资合作是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投资与贸易之间联系紧密,使得中俄投资合作的投资效应更多且更直接的体现在贸易效应上,因此,本文选择在贸易效应的视角下,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量化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和效益状况。一方面,通过对中俄投资合作的贸易效应进行纵向分析,确定了中俄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得出结论:中俄投资合作具有长期的贸易创造效应,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比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中俄投资与贸易一体化有增强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将俄罗斯、日本、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和中国对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横向分析,得出结论:虽然中俄投资合作具有长期的贸易创造效应,但与日本、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俄投资合作的贸易创造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中俄投资合作的贸易效应分析的结果,反映了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与效益的低下,具体表现在规模小且发展不平衡、投资结构不合理、合作模式具有局限性、投资方式落后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中俄投资环境不稳定、缺乏高效的投资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中俄跨国收购存在实施障碍、“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等原因造成的。 针对当前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与效益低下的状况,本文深入剖析了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市场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制度因素、贸易因素和投资集聚因素,从中观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因素和行业发展因素,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劳动力因素、技术因素和企业运营因素,构建了中俄投资合作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影响中俄投资合作的关键因素,得出了影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为投资集聚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和影响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为投资集聚因素、市场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的结论,为构建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宗旨的中俄投资合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基于对中俄投资合作的现状、效率与效益状况和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宗旨,从空间布局、产业选择、方式选择三个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中俄投资合作的“SIM”模式。该模式的总体构想是要通过合理规划中俄投资的空间布局实现投资规模扩大,通过遵循中俄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优选产业实现投资结构合理,通过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显著提高,最终实现投资效益的最佳化,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优化升级。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首先,从中俄投资合作的空间布局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应以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俄罗斯外资的重点引入区域,以中国沿海地区作为俄罗斯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集聚区域,以中国中西部地区作为俄罗斯劳动力密集型投资转移区域;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应以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作为中国重点投资集聚区域,以俄罗斯经济特区和技术园为依托进行分类布局。其次,从中俄投资合作的产业选择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应引导其重点投向资源及相关产业、农、林、牧、渔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出口优势的加工产业,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应重点选择技术成熟型的中国传统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开发业。最后,从中俄投资合作的投资方式来看,应根据各种投资方式的适用条件,结合影响中俄投资合作的关键因素、中俄两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投资企业的具体情况,以提高中俄投资企业的运营绩效为目的进行适当选择。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八点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第二,大力营造良好的中俄投资环境;第三,构建高效的中俄投资管理体制;第四,完善中俄投资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第五,加强文化交流夯实中俄投资合作基础;第六,加快推进中俄投资合作的区域规划建设;第七,积极调整中俄投资合作的产业投资政策;第八,提高中俄两国企业跨国收购的投资效率。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第一,在贸易效应视角下对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和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中俄投资合作虽然具有贸易创造效应,但该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映了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和效益的低下。第二,从投资空间布局、投资产业选择、投资方式选择三个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中俄投资合作的“SIM”模式。
【关键词】:中俄投资合作 贸易效应 影响因素 “SIM”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5.5;F224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7
- 1 绪论17-36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7-21
- 1.1.1 研究背景17-19
- 1.1.2 研究意义19-2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21-30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21-25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25-28
- 1.2.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28-30
- 1.3 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30-34
- 1.3.1 框架结构30-33
- 1.3.2 研究方法33-34
- 1.4 创新点与不足34-36
- 1.4.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34-35
-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35-36
- 2 中俄投资合作的理论基础36-45
- 2.1 概念界定36-38
- 2.1.1 投资合作36
- 2.1.2 区域投资合作36-37
- 2.1.3 投资效应、投资效率与投资效益37-38
-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38-41
-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38-39
- 2.2.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39-40
- 2.2.3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40
- 2.2.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40-41
- 2.3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41-42
- 2.3.1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41
- 2.3.2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41-42
- 2.3.3 区位理论42
- 2.4 交易成本理论42-45
- 2.4.1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42-43
- 2.4.2 跨国公司的交易成本理论43-45
- 3 中俄投资合作的现状与特点分析45-75
- 3.1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45-56
- 3.1.1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分析45-48
- 3.1.2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析48-51
- 3.1.3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区域分析51-55
- 3.1.4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分析55-56
- 3.2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56-66
- 3.2.1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分析56-61
- 3.2.2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者构成61-64
- 3.2.3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企业的地区与行业分布64-66
- 3.2.4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方式分析66
- 3.3 中俄投资合作的特点分析66-75
- 3.3.1 中俄投资与贸易之间联系紧密66-69
- 3.3.2 中俄毗邻地区的投资合作仍大有可为69-70
- 3.3.3 中俄投资合作方式出现新变化70-72
- 3.3.4 中俄投资合作互补性趋势增强72-73
- 3.3.5 两国政府间的合作机制是中俄投资合作的保障73-75
- 4 贸易效应视角下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与效益的实证分析75-137
- 4.1 中俄投资合作的贸易效应的纵向分析75-101
- 4.1.1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76-87
- 4.1.2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87-98
- 4.1.3 结论98-101
- 4.2 中俄投资合作的贸易效应的横向分析101-127
- 4.2.1 俄、日、韩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101-112
- 4.2.2 中国对俄、美、澳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112-124
- 4.2.3 结论124-127
- 4.3 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与效益状况分析127-137
- 4.3.1 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与效益的具体表现127-134
- 4.3.2 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与效益低下的成因分析134-137
- 5 中俄投资合作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37-153
- 5.1 中俄投资合作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137-147
- 5.1.1 确定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137-138
- 5.1.2 指标选取138-144
- 5.1.3 灰色关联度计算144-146
- 5.1.4 灰色关联度排序146-147
- 5.2 影响中俄投资合作的关键因素分析147-153
- 5.2.1 影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147-150
- 5.2.2 影响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150-153
- 6 中俄投资合作的"SIM"模式的构建153-188
- 6.1 中俄投资合作的"SIM"模式的基本思路153-165
- 6.1.1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促进投资规模扩大154-155
- 6.1.2 遵循中俄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实现投资结构合理155-160
- 6.1.3 选择适当投资方式提高投资企业运营绩效160-165
- 6.2 中俄投资合作的"SIM"模式的实施路径165-188
- 6.2.1 中俄投资合作的空间布局165-174
- 6.2.2 中俄投资合作的产业选择174-184
- 6.2.3 中俄投资合作的方式选择184-188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188-199
- 7.1 结论188-189
- 7.2 政策建议189-199
- 7.2.1 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189-190
- 7.2.2 大力营造良好的中俄投资环境190-191
- 7.2.3 构建高效的中俄投资管理体制191
- 7.2.4 完善中俄投资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191-192
- 7.2.5 加强文化交流夯实中俄投资合作基础192
- 7.2.6 加快推进中俄投资合作的区域规划建设192-194
- 7.2.7 积极调整中俄投资合作的产业投资政策194-195
- 7.2.8 提高中俄两国企业跨国收购的投资效率195-199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99-200
- 参考文献200-215
- 后记215-21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庄国土;李佳蓉;杨光勇;;中泰直接投资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萍;深化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潘洪洋;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俄投资合作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38403.html